春屋围花,秋池沿草,旧家锦藉川原。莲尾分津,桃边迷路,片红不到人间。乱篁苍暗,料惜把、行题共删。小晴帘卷,独占西墙,一镜清寒。
春屋围花,秋池沿草,旧家锦藉川原¹。莲尾分津,桃边迷路,片红不到人间。乱篁(huáng)²苍暗,料惜把、行题共删。小晴帘卷,独占西墙³,一镜清寒。
译文:春天里,钱得闲的庭院四周开满了鲜花;秋天时,园池的周围长满了杂草;河两边的空地上花草铺地,一派草木繁茂的景象。在荷花池的尽头有一条分叉的水道,而桃林的深处却是曲径通幽,花园周围又用高墙隔断了外人窥视园中美景的视线。花园中茂盛的竹林内,阴凉蔽日,真是个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啊。大家聚集在这儿,用诗词盛赞着园中的美景,可惜我们选遍了诗词名也写不尽园景之美。当天气刚一转晴的时候,如果晚上我们卷起园中楼阁中的窗帘,还可以毫无阻隔地欣赏那一轮悬挂在西面高墙上的清凉的圆月。
注释:庆春宫:词牌名。一名“庆宫春”。此词为平韵体,前段十一句,四平的;后段十一旬,五平韵。越:一本作“赵”。钱得闲:事迹不详。¹锦藉川原:五代十国时的钱为吴越国的建立者。其所居营为衣锦营,后开为衣锦城。钱镠游衣锦臧,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锦。²篁:竹。³墙:一本作“嫱”。⁴一镜:指水平如镜。
风光未老吟潘。嘶骑征尘,只付凭阑。鸣瑟传杯,辟邪翻烬,系船香斗春宽。晚林青外,乱鸦著、斜阳几山。粉消莫染,犹是秦宫,绿扰云鬟。
风光未老吟潘¹。嘶骑征尘,只付凭阑。鸣瑟传杯,辟邪²翻烬(jìn),系船香斗³春宽。晚林青外,乱鸦著、斜阳几山。粉消莫染,犹是秦宫,绿扰云鬟(huán)
译文:园中的美景使我延缓了衰老,所谓“得山水情其人多寿”即此之谓也。但是,我那想要报国效忠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壮志,却又在这花园里的闲游之中消磨殆尽了。在这花园中,我们可以自在地弹琴奏瑟,畅饮着醇酒,室内的辟邪炉中香烟缭绕,令人陶醉。春日里,如果我们能够乘小舟绕池游园,当系住小舟上岸之时,又可以在花园各处寻找花花草草来争异斗胜。黄昏之时,我们远眺西边,晚霞笼罩在园林之外,只见群鸦聒噪,纷纷没入到西边的群山中去了。人老色衰不用再去打扮,这好比秦时的老宫女,看到春天的翠绿色,反而会扰乱她的心绪一样。
注释:¹吟潘:指晋诗人潘岳,著名篇《闲居赋》,叹“得闲”。²辟邪:香名。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安息香树出波斯国,波斯呼为辟邪。”³香斗:水潭形如熨斗。⁴秦宫:语出杜牧《阿房宫赋》:“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⁵绿扰云鬟:语出《阿房宫赋》:“绿云找扰,梳晓也。

  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绘钱得闲园池的景物,并抒写作者游园时的感受。上片虚实兼写钱得闲园中各处景点,下片写出自己游园时的感受,不仅表达了隐逸之趣亦寄托了忧患之情。

  上片围绕园中之景展开笔墨。发端一韵,扣题,写钱氏园林之美。“春屋围花,秋池沿草”以对句出之。写此园内,屋之四周种满名花,池之四沿皆植卉草。“春”“秋”二字,指一年到头都是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日家锦藉川原”此化用五代时吴越王钱锣荣归乡里衣锦城时,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锦缎之事,极写友人园林美如锦绣。友人姓钱,与吴越王同姓,故此典用得贴切自然。“莲尾分津”一韵写碧水洼漪,到处是莲花玉立,山径曲折,处处有桃花迎春。“分津”写水域广阔,渡口多。“迷路”既写曲径通幽,又写桃花茂盛,遮掩了山路。“片红不到人间”,以夸张笔法写钱氏庭园如仙境一般。“乱篁苍暗”一韵,言幽篁蓊蓊郁郁,遮掩着山中亭阁,其上面的题额隐约难见。“小晴帘卷”一韵,写园中西墙内的轩榭,屹立在平如静的水面上,睛日垂帝卷起,水上清冽的寒气阵阵袭来,令人心旷神怡。

  下片写园内主人。“风光未老吟潘”此句化用晋潘岳的《闲居赋》扣词题“得闲”二字,写友人在花园中悠闲度日,“风光”二字点出友人生活逍遥自在,情趣高洁脱俗。以下二韵围绕“风光”予以渲染。“嘶骑征尘”一韵,写其不为仕途弃波,而把兴趣付于“凭”远跳的山水之中,一个“只”字,言出兴趣的执著。“鸣瑟传杯”一韵,继续渲染“风光”二字,写友人在炉香袅袅的室内,时而饮酒赋诗,时而鸣琴鼓瑟;在一叶扁舟之中,时而荡于碧波,时而系于岸畔。这里有声响、有画面,动静交织。“晚林青外”一韵,言当夕阳西下之时,青迷漫,树枝上乱鸦归巢。此处“晚林”“乱鸦”“斜阳”为全篇涂上了暗色,与全篇景物的亮色相对照,令人有凄婉的感受,为结句作了铺垫。最后“粉消莫染”一韵,结得颇为含蓄,言这里环境虽然极为优美,好似秦朝的阿房宫,但“莫染”二字,点明这里没有绿云扰扰的晓,没有脂水涨腻的红粉,没有爱纷奢而亡秦的宫中佳丽,也就是说它不是真的阿房宫。结句空际转身,突兀而有气魄。这里是世外桃源的景,有避世隐居的情,在国势日微,动荡不安的南宋末期,词人向往平和安逸,忧虑国运日衰之情,都隐隐地寄托在词境之中。故周济曰:“梦窗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况其佳者,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斁,追寻已远。君特哀思甚感慨,而寄情闲散使人不易测其中之所有。”(《介存斋论词杂著》)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119-122
2、 唐圭璋.词语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1633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里,钱得闲的庭院四周开满了鲜花;秋天时,园池的周围长满了杂草;河两边的空地上花草铺地,一派草木繁茂的景象。在荷花池的尽头有一条分叉的水道,而桃林的深处却是曲径通幽,花园周围又用高墙隔断了外人窥视园中美景的视线。花园中茂盛的竹林内,阴凉蔽日,真是个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啊。大家聚集在这儿,用诗词盛赞着园中的美景,可惜我们选遍了诗词名也写不尽园景之美。当天气刚一转晴的时候,如果晚上我们卷起园中楼阁中的窗帘,还可以毫无阻隔地欣赏那一轮悬挂在西面高墙上的清凉的圆月。

园中的美景使我延缓了衰老,所谓“得山水情其人多寿”即此之谓也。但是,我那想要报国效忠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壮志,却又在这花园里的闲游之中消磨殆尽了。在这花园中,我们可以自在地弹琴奏瑟,畅饮着醇酒,室内的辟邪炉中香烟缭绕,令人陶醉。春日里,如果我们能够乘小舟绕池游园,当系住小舟上岸之时,又可以在花园各处寻找花花草草来争异斗胜。黄昏之时,我们远眺西边,晚霞笼罩在园林之外,只见群鸦聒噪,纷纷没入到西边的群山中去了。人老色衰不用再去打扮,这好比秦时的老宫女,看到春天的翠绿色,反而会扰乱她的心绪一样。

注释

庆春宫:词牌名。一名“庆宫春”。此词为平韵体,前段十一句,四平的;后段十一旬,五平韵。越:一本作“赵”。钱得闲:事迹不详。

锦藉川原:五代十国时的钱为吴越国的建立者。其所居营为衣锦营,后开为衣锦城。钱镠游衣锦臧,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锦。

篁:竹。

墙:一本作“嫱”。

一镜:指水平如镜。

吟潘:指晋诗人潘岳,著名篇《闲居赋》,叹“得闲”。

辟邪:香名。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安息香树出波斯国,波斯呼为辟邪。”

香斗:水潭形如熨斗。

秦宫:语出杜牧《阿房宫赋》:“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绿扰云鬟:语出《阿房宫赋》:“绿云找扰,梳晓也。

创作背景

  《庆春宫·越中钱得闲园》是一首酬赠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主要描绘友人钱得闲的园林并寄托感慨。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119-122
赏析

  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绘钱得闲园池的景物,并抒写作者游园时的感受。上片虚实兼写钱得闲园中各处景点,下片写出自己游园时的感受,不仅表达了隐逸之趣亦寄托了忧患之情。

  上片围绕园中之景展开笔墨。发端一韵,扣题,写钱氏园林之美。“春屋围花,秋池沿草”以对句出之。写此园内,屋之四周种满名花,池之四沿皆植卉草。“春”“秋”二字,指一年到头都是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日家锦藉川原”此化用五代时吴越王钱锣荣归乡里衣锦城时,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锦缎之事,极写友人园林美如锦绣。友人姓钱,与吴越王同姓,故此典用得贴切自然。“莲尾分津”一韵写碧水洼漪,到处是莲花玉立,山径曲折,处处有桃花迎春。“分津”写水域广阔,渡口多。“迷路”既写曲径通幽,又写桃花茂盛,遮掩了山路。“片红不到人间”,以夸张笔法写钱氏庭园如仙境一般。“乱篁苍暗”一韵,言幽篁蓊蓊郁郁,遮掩着山中亭阁,其上面的题额隐约难见。“小晴帘卷”一韵,写园中西墙内的轩榭,屹立在平如静的水面上,睛日垂帝卷起,水上清冽的寒气阵阵袭来,令人心旷神怡。

  下片写园内主人。“风光未老吟潘”此句化用晋潘岳的《闲居赋》扣词题“得闲”二字,写友人在花园中悠闲度日,“风光”二字点出友人生活逍遥自在,情趣高洁脱俗。以下二韵围绕“风光”予以渲染。“嘶骑征尘”一韵,写其不为仕途弃波,而把兴趣付于“凭”远跳的山水之中,一个“只”字,言出兴趣的执著。“鸣瑟传杯”一韵,继续渲染“风光”二字,写友人在炉香袅袅的室内,时而饮酒赋诗,时而鸣琴鼓瑟;在一叶扁舟之中,时而荡于碧波,时而系于岸畔。这里有声响、有画面,动静交织。“晚林青外”一韵,言当夕阳西下之时,青迷漫,树枝上乱鸦归巢。此处“晚林”“乱鸦”“斜阳”为全篇涂上了暗色,与全篇景物的亮色相对照,令人有凄婉的感受,为结句作了铺垫。最后“粉消莫染”一韵,结得颇为含蓄,言这里环境虽然极为优美,好似秦朝的阿房宫,但“莫染”二字,点明这里没有绿云扰扰的晓,没有脂水涨腻的红粉,没有爱纷奢而亡秦的宫中佳丽,也就是说它不是真的阿房宫。结句空际转身,突兀而有气魄。这里是世外桃源的景,有避世隐居的情,在国势日微,动荡不安的南宋末期,词人向往平和安逸,忧虑国运日衰之情,都隐隐地寄托在词境之中。故周济曰:“梦窗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况其佳者,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斁,追寻已远。君特哀思甚感慨,而寄情闲散使人不易测其中之所有。”(《介存斋论词杂著》)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119-122
2、 唐圭璋.词语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1633
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 3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译文:夏至时节,处处能听到蝉声,它在告诉人们一年已走到五月中。
注释: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龙潜¹渌水²穴,火助太阳宫。
译文:龙儿也畏惧炎热,潜在碧绿的潭水深处;大地仿佛流火一般,助力太阳释放出更大的热量。
注释:¹龙潜:指阳气潜藏,龙蛇蛰伏。²渌水:清澈的水。³太阳宫:太阳神居住的宫殿。传说,燧人氏曾乘鸟去取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过雨频飞电¹,行云屡带虹²
译文:每当下雨前,频频飞驰的闪电;雨过天晴后,看到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注释:¹飞电:飞驰的闪电。²带虹:带样的彩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蕤宾¹移去²后,二气³各西东。
译文:阳律“蕤宾”换移离去后,阴阳二气开始各奔东西。
注释:¹蕤宾: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蕤宾属阳律。²移去:改变离去。³二气:阴阳二气。

yǒng廿niànshīxiàzhìyuèzhōng--yuánzhěn

chùchùwénchánxiǎngzhīyuèzhōnglóngqiánshuǐxuéhuǒzhùtàiyánggōng

guòpínfēidiànxíngyúndàihóngruíbīnhòuèr西dōng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¹。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jué)²、如带、如规³、如钩,色如鉴(jiàn)、如琅(láng)(gān)、如绿沉瓜,窈(yǎo)然深碧,潆(yíng)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huàn)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¹⁰在焉耳。
译文: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纤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纤,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
注释:浣花溪:浣花溪又称百花潭,在成都西部,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卜居于此,并在溪畔建有草堂。¹万里桥:在今四川成都市南,旧名长星桥。传说三国时蜀国费祎(yī)出使吴国,诸葛亮在这里替他饯行说:“万里之行始于此。”因此改称万里桥。²玦:似环而有缺口的玉佩。³规:画圆形的工具。这里指圆弧。⁴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颜色像镜子,像美丽的石头,像绿沉瓜。鉴,镜子。琅玕,美石,诗人多以青琅玕来比竹。绿沈瓜,一种深绿色的瓜,史载梁武帝西苑食绿沉瓜。⁵窈:幽深的样子。⁶潆回:水流回旋的样子。⁷委:江河下游。⁸草堂:杜甫寓居成都时,曾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草堂。⁹少陵:指杜甫,他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¹⁰浣花居:在浣花溪的住宅,就是草堂。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¹,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²,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³。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yú)云通灌(guàn),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译文: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注释:¹青羊宫:道观名,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浣花溪附近。传说是老子与关尹喜相约会见的地方,明初蜀王朱椿重建。²苍然:幽深碧绿的样子。³平望如荠:平望过去,树木像荠菜一样。平望,平视。⁴水木清华:水光树色清幽美丽。⁵神肤洞达:指清新舒爽。⁶流汇而桥者三:溪水所流经的桥有三座。⁷舁夫:抬轿子的人。舁,抬。⁸灌县:今四川灌县。⁹江从灌口来:这是杜甫《野望固过常少仙》中的诗句。江,指锦江。锦江发源于郫县,流经成都城南,是岷江的支流。岷江发源于岷山羊膊岭,从灌县东南流经成都附近,纳锦江。故上文说“通灌县”。灌口,灌县古为灌口镇,西北有灌口山。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bì)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fù)柴编竹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²。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³,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译文: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象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走尽了桥,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象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惟妙惟肖,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碑文全都没法读了。
注释:¹缚柴编竹:用柴竹做门墙。²武侯祠:诸葛亮祠,因其生前为武乡侯,故称。³水槛:临水的栏杆。⁴梵安寺:在今成都市南,本名浣花寺,宋改梵安寺,因与杜甫草堂相近,俗称草堂寺。⁵杜工部祠:宋人吕大防就杜甫草堂故址建祠,因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祠。⁶想当尔尔:谓想象中的杜甫大概是这个样子。尔尔,如此。⁷何仁仲:万历时为夔州通判。⁸别驾:即通判。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¹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kuí)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²,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译文:钟惺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幽远,在夔州东屯的,地方险僻,两者互不相同。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服装、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注释:¹严公:指严武。杜甫漂泊四川,依镇守成都的严武,在浣花溪构筑草堂,安居了几年。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死,杜甫离开成都,准备出川。²暇整:即“好整以暇”,形容遇事从容不迫。《左传·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曰:‘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时万历辛亥¹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jì)²。使客³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chóu)浊,磬(qìng)喧溢,迫暮趣(cù)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xīng)记。
译文: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象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象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楚人钟惺作记。
注释:¹万历辛亥:万历三十九年(1611)。²顷之霁:一会儿天晴了。霁,天放晴。³使客:朝廷派的使臣。⁴监司:监察州郡的官。⁵磬折:弯腰敬礼的情状。⁶趣:同“促”,急速。⁷楚人:竟陵战国时为楚地,因此钟惺自称楚人。

  《浣花溪记》一文记述了作者游览浣花溪和杜甫草堂的经历。文章以浣花溪为线索,主要写溪,兼及他物。作者是以自己的游踪所至展开描写的,由于其沿溪而下最后走到杜工部祠,所以文章随着溪流的宛转逶迤一步步将读者引入胜境。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开篇起到“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止,写浣花溪的地理位置、溪流走向、景色概貌及享有盛名的缘由;第二部分,从“行三四里”至“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记叙游览浣花溪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三部分,从“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至篇末,交代游览的时间、天气和作者与世人不同的游览境况。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着对杜甫处于穷愁奔走之际仍能择胜而居的崇敬,寄托了自己卑视庸俗礼教,追求清闲自适的情怀。

  文章第一段,是作者对浣花溪的总体印象。作者从浣花溪的方位落笔,接着以“西折纤秀长曲”总写溪水的流向和形状。进而用“如连环、如玦、如纤、如规、如钩”五个比喻,极写纵目所见溪流的曲折多变,生动地描绘溪流的形状。而后又以“鉴”“琅玕”“绿沉瓜”喻溪水,展现了它清澈透明、莹然如镜而又澄碧柔美的特点。作者穷形尽相地描写溪水的形状和颜色,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接着作者把笔锋转到视点近处,对“长曲”下游给予概括描写:“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至此才点出浣花溪的名字。这句话收束并紧承前文的比喻,分别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着笔,最后双承一收,句法错综而行文严密,描绘出一幅完整而丰富的图景。接着,用“然”承上文“皆浣花溪委也”作一转折,作者特地强调浣花溪与杜甫草堂的关系。这一精当的议论,褒扬了杜甫的名望,为后文的进一步议论作铺垫。

  第二段,作者把笔墨落到浣花溪附近的青羊宫,写随溪前行所见之景。“溪时远时近”,从空间感觉上写溪水的曲折迂回;“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描写岸上竹柏成荫,苍然一片,隔岸而望,黑郁郁的几乎沿溪尽是;“平望如荠”,形容树木在远望中犹如小草一般,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天边树若芥”意蕴相近。“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总写两句,表现浣花溪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增添了文章情趣。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此胜地而居,这样旷达的襟怀令人钦佩不已。这一段描写青羊宫附近的浣花溪景色,视野空阔。

  第三段介绍浣花溪的源流,但仅从轿夫口中侧面点出,一笔纤过,作为传闻之辞。而重点写溪旁人家,错落有致,景色如画。凡有人家住处,溪流就被遮挡;一到没有人家的空阔出,溪流又呈现在视野之中,“如是者数处”,写出人家错落和溪流掩映的情状,于溪水的隐现中抒发了愉悦之情,颇有风致。“缚柴编竹,颇有次第”两句以工整的句式描写临溪人家的风貌,展现出其乡野淳朴之趣,成为沿溪景致的点缀。随后,作者一一交代沿溪的“缘江路”亭、武侯祠、“浣花溪”题榜等古迹。抵达此行的目的地杜甫祠堂后,作者不再着力写水,转而描写这座建于宋代的杜工部祠。作者未对其作浓墨重彩的描摹,写祠中的画像,仅以“清古”二字传其风神,以求与溪之清逸相协调。这一段介绍浣花溪、杜甫祠,意在为写杜甫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蓄势。

  第四段中,作者直抒胸臆,叙说杜甫“穷愁奔走”之事,以此反映杜甫在穷困之时依然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突出杜甫幽恬渊静的人格与从容的风度。行文至此,作者对杜甫的敬仰、爱慕跃然纸上,凸显了文章主题。

  最后一段,交代出游的时间和经过。作者厌恶世俗的应酬,清早独自探访杜甫草堂,正是其高洁自持情怀的体现。文末用自己“偶然独往”同“使客游者”的附庸风雅、冠盖喧哗相比照,表达了作者对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的嘲讽和鄙视,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现出作者对杜甫的敬仰和对浣花胜地的热爱。并衬之以“是日清晨,偶然独往”,烘托出作者的孤独之感。

  这篇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作者以浣花溪为主线把所观所感贯穿其中。最后两段,以“钟子曰”发感想,实仿古辞赋篇末乱辞之例;记出游时日及缘起并具名,实仿唐宋古文家游记体例。这两段体现出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文中写景,善用比喻、白描,其语言显示了竟陵派散文的独特风格。

参考资料:
1、 西渡.名家读古文(下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357-358
2、 《中国历代文学名篇》编委会.中国历代文学名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323
3、 石冬香,田荣 等.三名文品.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61-762

huànhuā

zhōngxīng míngdài 

    chūchéngnánmén zuǒwéiwànqiáo 西zhéxiānxiùcháng suǒjiànliánhuán jué dài guī gōu jiàn lánggān 绿chénguā yǎoránshēn yínghuíchéngxiàzhě jiēhuànhuāwěi ránzhìcǎotáng érhòuhuànhuāyǒuzhuānmíng shàolínghuànhuāzàiyāněr 

    xíngsānwéiqīngyánggōng shíyuǎnshíjìn zhúbǎicāngrán ànyīnsēnzhějìn píngwàng shuǐqīnghuá shéndòng gōng西 liúhuìérqiáozhěsān xiāngbàn yúntōngguànxiàn huòsuǒyún jiāngcóngguànkǒulái shì 

    rénjiāzhùzuǒ shíjiàn shāoduànjiàn shìzhěshùchù cháibiānzhú yǒu qiáojìn tíngshùdàozuǒ shǔyuē yuánjiāng  guòhóu qiánkuàwéibǎnqiáo shuǐjiàn nǎi huànhuā bǎng guòqiáo xiǎozhōuhéngxiéchāshuǐjiānsuō zhōuzhī fēiqiáotōng zhìtíngshàng yuē bǎihuātánshuǐ  yóutínghuánqiáo guòfànān shǐwéigōng xiàngqīng qiúxiāo xiǎngdāngěrěr shíxiàng běnzhuàn rénzhòngbiéjiàshǔhuáyángshísuǒwéi bēijiēkān 

    zhōngyuē lǎoèr huànhuāqīngyuǎn dōngtúnxiǎnào xiāng yángōng huànlǎo huànnànzhīpéngyǒuzāi rántiānqiǎnwēngzēngkuíménduàněr qióngchóubēnzǒu yóunéngshèng xiōngzhōngxiázhěng yìngshì kǒngwēizhǔchéngzhēnshí 

    shíwànxīnhàishíyuèshí chūchéng qǐngzhī shǐ使yóuzhě duōyóujiānjùnzhāoyǐn guāngàichóuzhuó qìngzhéxuān guī shìqīngchén ǒuránwǎng chǔrénzhōngxīng 

客睡厌听深夜雨,潇潇彻夜偏闻。晨红太早鸟喧群。霁痕才着树,山意未离云。
客睡厌听深夜雨,潇潇彻夜偏闻。晨红太早鸟喧群。霁痕才着树,山意未离云。
梅粉堆阶慵不扫,等闲过却初春。谢桥新涨碧粼粼。茜衫毡笠子,已有听泉人。
梅粉堆阶慵¹不扫,等闲过却初春。谢桥新涨碧粼粼。茜衫²毡笠子,已有听泉人。
注释:¹慵:懒。²茜衫:红衫。
此词上片写雨后春景。夜雨初晴,群鸟声喧。霁痕着闻,山未离云。下片写雨后听泉。已过初春,落梅满阶。谢桥新涨,碧波粼粼。茜衫毡笠,听泉有人。全词幽雅清新,流丽自然。表现了作者超然的风度与韵致。

línjiāngxiān··shuìyàntīngshēn--fèng

shuìyàntīngshēnxiāoxiāochèpiānwénchénhóngtàizǎoniǎoxuānqúnhéncáizheshùshānwèiyún

méifěnduījiēyōngsǎoděngxiánguòquèchūchūnxièqiáoxīnzhǎnglínlínqiànshānzhānziyǒutīngquánrén

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
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行过章江¹三十里,泪依然。
译文:此时此地的心情,无法说清楚。期待着能相聚,却不知要到哪一年。章江早过了三十里了,离别的泪依然在流。
注释:山花子:词牌名。又名《摊破浣溪沙》《添字浣溪沙》《感恩多令》等。双调,四十八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两句多用对偶。相期相就:相约聚会。此指男女之间的幽期欢会。期,邀约,会合。就,接近,趋合。¹章江:即章水,古称豫章水,亦名南江,是赣江的西源。
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
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mù)春天。小小桃花¹三两处,得人怜²
译文:该尽早投宿,明日还有一半的路要赶。在这样一个随时会下雨的寒冷的暮春季节里,只有偶尔几处的桃花,让人觉得可爱。
注释:¹小小桃花:指凋残的桃花。小小,极小,词中有亲昵意味。²得人怜:惹人喜爱。

  这首词写作者在一次离舟中的所见所感。上片抒情,下片写景。

  这首词词上片主以抒情,可分两层意思。“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二句写出情人分别后不知何时再能欢会的激情呼喊。“此处情怀欲问天”句,突兀而起激情顿现。“此处”,即此时。何以有此一问?“相期相就复何年”句作了回答。别时两人相与誓约,必当重会,而实在又不知,何时可成,苦心焦虑至极,难免要呼天而问了。“相就”一词,取“兰袂褪香,罗帐褰红,绣枕旋移相就”(周邦彦《花心词》)之义,谓男女之间的幽期欢会。“复何年”即更在何年,以反问语气,意指相会之遥遥无期,故而才如此激动。“行过章江三十里,泪复然”,在感情上是余哀未尽,在词情上是明转暗连。“行过”之“行”,又补道出是在别后。

  下片以写景为主,笔调明丽淡雅。“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一句,写暮春沿途所见。笔用对仗,曲折动人。上句谓为求早宿因只走了一半路程。诚如方夔诗中所云:“客怕远行催早宿”,早宿是由于怕远行;然则这半程旅途却只见了两岸的萋妻芳草。下句写暮春时的风雨,暮春时有风雨,寒意犹存。两句互相缀合,颇具跌宕纡曲之趣。“芳草”是我国古代诗文中表达乡思离情的传统意象,早在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之中即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暮春时节,芳草遍野,离人目睹,更添无限惆怅之情。暮春天气,犹寒欲雨,更使行人的离恨倍添。

  结尾“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二句,用是舟中偶见。“小小”极小之义。词中所用,又含有亲昵的意味。刘辰翁词中常用此语,如“花日穿窗梅小小”(《望江南·晚晴》)、“池塘小小水漫漫”(《浪淘沙·有感》)等都是。此句还使人想起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其一的“竹外桃花三两枝”之句。但苏诗强调的是早春,与该诗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等句都表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敏感和喜悦;这首词却不然,他写的是晚春桃花的凋谢,花期已过仅存残枝。含有美人迟暮的明显寓意,因而下句紧承说:“得人怜。”可见,桃花是他意中人的化身。

  刘辰翁另有一首《浣溪沙·感别》中有一句“为伊憔悴得人怜”,此词“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意思相同,但用笔不同,前者用的是直笔,后者用的是曲笔,情景结合,既写景又寓人。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965页-第1966页

shānhuā ·chùqínghuái怀wèntiān

liúchénwēng sòngdài 

chùqínghuái怀wèntiān xiāngxiāngjiùnián xíngguòzhāngjiāngsānshí lèirán 
zǎo宿bànchéngfāngcǎo yóuhánchūntiān xiǎoxiǎotáohuāsānliǎngchù rénlián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晋平公问于祁(qí)黄羊¹曰:“南阳无令²,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xiè)³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缺个县令,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国人对此都说好。过了一段时期,平公又对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平公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回答说:“您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平公称赞说:“好!”又任用了祁午。国人对此又说好。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祁黄羊的这些话太好了!推举外人不回避仇敌,推举家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称得上公正无私了。
注释:¹祁黄羊:即祁奚,晋国大夫,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²令:官名。³解狐:春秋晋国大夫,祁县东冀里人,解氏。 祁奚请求告老,推荐他担任中军尉,未就职病逝。⁴善:好。⁵午:晋国人,中军尉祁黄羊之子。在祁黄羊告老还乡后接替其父职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