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柳外轻雷¹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lán)²倚处,待得月华³生。
译文:柳林外传来轻轻的雷鸣,池上细雨蒙蒙;雨声浙淅沥沥,滴在荷叶上发出细碎之声。不久小雨即停,小楼西角显现出被遮断的彩虹。我们靠倚栏杆旁,直等到月亮东升。
注释:¹轻雷:雷声不大。²阑干:同“栏杆”。³月华:月光、月色之美丽。这里指月亮。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燕子飞来窥画栋¹,玉钩²垂下帘旌(jīng)³。凉波不动簟(diàn)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duò)(chāi)横。
译文:燕子飞回门前,窥伺着飞到画梁间;我从玉钩上放下门帘。床上竹席纹路平展,好像清凉的水波,却无波纹涌动。床头放着水晶双枕,她的金钗从发上坠下,横放枕边。
注释:¹画栋:彩绘装饰了的梁栋。²玉钩:精美的帘钩。³帘旌:帘端下垂用以装饰的布帛,此代指帘幕。⁴簟:竹席。⁵水精:即水晶。⁶堕:脱落。

  此词写夏日傍晚,阵雨已过、月亮升起后楼外楼内的景象,几乎句句写景,而情尽寓其中。

  柳在何处,词人不曾“交待”,然而无论远近,雷则来自柳的那一边,雷为柳隔,音量减小,故曰“轻雷”,隐隐隆隆之致,反异于当头霹雳。雷在柳外,而雨到池中,池水雨水难分彼此。雨来池上,雷已先止,唯闻沙沙飒飒,原来是“雨声滴碎荷声”。奇不在两个“声”字叠用。奇在雨声之外,又有荷声。荷声乃其叶盖之声。又着“碎”字,盖为轻雷疏雨,雨本一阵,而因荷承,声声清晰。

  雨本不猛,旋即放晴故曰“小楼西角断虹明”。断虹一弯,忽现云际,则晚晴之美,无以复加处又加一重至美。又只下一“明”字,而断虹之美,斜阳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被此一“明”字写尽,因为它表现了极其丰富的光线、色彩、时间,境界深远。

  断虹现于小楼西角。由此引出上片闻雷听雨之人。其人独倚画阑,领此极美的境界,久久不曾离去,一直到天边又见了一钩新月,宛宛而现。“月华生”三字,继“断虹明”三字,美上增美,其笔致温丽明妙,匪夷所思。

  下阕继月华生而再进一层,写到阑干罢倚,人归帘下,夜深了。凉波比簟纹,已妙极,又下“不动”字,下“平”字,写透静处生凉之境。水晶枕,加倍渲染画栋玉钩,是以精美华丽之物写理想的人间境界。而结以钗横,则写出夏夜人不寐的情状。

  词的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下阕写室内景象,以精美华丽之物又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人间境界,连燕子也飞来窥视而不忍打扰。结尾两句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艳而不俗。

línjiāngxiān ·liǔwàiqīngléichíshà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liǔwàiqīngléichíshàng shēngsuìshēng xiǎolóu西jiǎoduànhóngmíng lángānchù dàiyuèhuáshēng 
yànfēiláikuīhuàdòng gōuchuíxiàliánjīng liángdòngdiànwénpíng shuǐjīngshuāngzhěn bàngyǒuduòchāihé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柳林外传来轻轻的雷鸣,池上细雨蒙蒙;雨声浙淅沥沥,滴在荷叶上发出细碎之声。不久小雨即停,小楼西角显现出被遮断的彩虹。我们靠倚栏杆旁,直等到月亮东升。

燕子飞回门前,窥伺着飞到画梁间;我从玉钩上放下门帘。床上竹席纹路平展,好像清凉的水波,却无波纹涌动。床头放着水晶双枕,她的金钗从发上坠下,横放枕边。

注释

轻雷:雷声不大。

阑干:同“栏杆”。

月华:月光、月色之美丽。这里指月亮。

画栋:彩绘装饰了的梁栋。

玉钩:精美的帘钩。

帘旌:帘端下垂用以装饰的布帛,此代指帘幕。

簟:竹席。

水精:即水晶。

堕:脱落。

赏析

  此词写夏日傍晚,阵雨已过、月亮升起后楼外楼内的景象,几乎句句写景,而情尽寓其中。

  柳在何处,词人不曾“交待”,然而无论远近,雷则来自柳的那一边,雷为柳隔,音量减小,故曰“轻雷”,隐隐隆隆之致,反异于当头霹雳。雷在柳外,而雨到池中,池水雨水难分彼此。雨来池上,雷已先止,唯闻沙沙飒飒,原来是“雨声滴碎荷声”。奇不在两个“声”字叠用。奇在雨声之外,又有荷声。荷声乃其叶盖之声。又着“碎”字,盖为轻雷疏雨,雨本一阵,而因荷承,声声清晰。

  雨本不猛,旋即放晴故曰“小楼西角断虹明”。断虹一弯,忽现云际,则晚晴之美,无以复加处又加一重至美。又只下一“明”字,而断虹之美,斜阳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被此一“明”字写尽,因为它表现了极其丰富的光线、色彩、时间,境界深远。

  断虹现于小楼西角。由此引出上片闻雷听雨之人。其人独倚画阑,领此极美的境界,久久不曾离去,一直到天边又见了一钩新月,宛宛而现。“月华生”三字,继“断虹明”三字,美上增美,其笔致温丽明妙,匪夷所思。

  下阕继月华生而再进一层,写到阑干罢倚,人归帘下,夜深了。凉波比簟纹,已妙极,又下“不动”字,下“平”字,写透静处生凉之境。水晶枕,加倍渲染画栋玉钩,是以精美华丽之物写理想的人间境界。而结以钗横,则写出夏夜人不寐的情状。

  词的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下阕写室内景象,以精美华丽之物又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人间境界,连燕子也飞来窥视而不忍打扰。结尾两句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艳而不俗。

解读

  词中的这位女主人公,她的生活无疑是华贵的,她的心灵却并不欢快。凉席上,玉枕旁,陪伴她的只有她自己金钗。这就暗示着:她正独守空闺。她在妆楼倚栏依望。她听到雷声、雨声、雨打荷叶声,却听不到丈夫归来的马蹄声。她看到雨后彩虹,夜空的新月,却看不到丈夫的身影。她又在无望的期待中度过一个炎夏的永昼。她只得怅怅的,恹恹的,独自回到闺房,垂下珠帘,因为她不愿那成双捉对的燕儿窥见她的萦寞,嘲笑她的孤单,可以想见,睡梦中她一定仍在期待。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第十页
赏析二

  这首词写的是夏季傍晚阵雨过后,一时之情状,画所难到,得未曾有。

  词的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柳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了一阵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词人未曾提及柳的远近,然而无论远近,雷都是来自柳的那一边,雷声被柳树阻隔,声音愈来愈小,故是轻雷,隐隐隆隆之致,有异于当头霹雳。夏雨泼洒在池上,而雷声此时已经停止了,惟闻沙沙飒飒,乃是雨声独响。此处一个“碎”字用得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盖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荷声者,其叶盖之声也。奇又在“碎”,夏季阵雨是转眼即逝的,而因荷承,故声声清晰。此为轻雷疏雨,于一“碎”字尽得风流,如于耳际闻之。

  词上片前二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柳外池塘雨打荷叶的夏日风光图。柳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一阵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此处一个“碎”字用的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盖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夏雨来得及、去得快,“小楼”以下三句写雨后情景。小楼西脚,一道彩虹下,“待得月华生”。这表明她曾长时间伫立在那儿。她或许在等待情人到来,从彩虹生直至月上东山。

  下片描绘了一幅美人夏日 睡觉图,据词意当是写第二天情景。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只见她躺着的凉簟纹理平整,不见折皱,而她头上的钗钿则垂落在水晶枕旁。词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

  “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夏雨来得急、去得快,“小楼”以下三旬写雨后情景。雨势本来就不汹涌,一会儿天就放晴了。小楼西角,一道彩虹挂在天空。断虹之美,令人难以名状,词人又只下一“明”字,而断虹之美,斜阳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已被“明”字描摹得淋漓尽致。“明”乃寻常之字,本无奇处,但细思之,却表现了如此丰富的意境与层次之美。虹一弯,忽现云际,则晚晴之美,在此时显得更加妙不可言,无可着笔处乃偏偏有此断虹,来为生色,来为照影。闺中女主人公出现了,她倚着小楼栏杆,看彩虹落下,“待得月华生”。这表明她曾长时间地伫立在此。她或许在等待情人到来,从彩虹生直至月上东山。

  下阕写室内景象,以精美华丽之物又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人间境界,连燕子也飞来窥视而不忍打扰。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旁有堕钗横。”下阕词的意境在“月华生”的基础上再上一层。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写到阑干罢倚,人归帘下,天真晚矣。凉波以比簟纹,已妙极,又下“不动”“平”,竭尽全力渲染清幽处的悲凉。结尾两句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艳而不俗。水精枕,加倍渲染画栋玉钩,是用华美的物件以造一理想的人间境界(水精即水晶)。而结以钗横,词人此处,神理不殊,先后一揆。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绣阁的静谧精美,不附会本事,这自是一幅闺阁妙画,若附会本事,则本篇虽涉艳情,却也表现清雅而自然。

参考资料:
1、 姜钧.宋词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05:第52页
2、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0页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1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问蓬莱何处,风月依然,万里江清。休说神仙事,便神仙纵有,即是闲人。笑我几番醒醉,石磴扫松阴。任狂客难招,采芳难赠,且自微吟。
问蓬莱¹何处,风月依然,万里江清。休说神仙事,便神仙纵有,即是闲人。笑我几番醒醉,石磴(dèng)²³松阴。任狂客难招,采芳难赠(zèng),且自微吟
译文:问蓬莱仙山在何处,眼前风月依旧人事已非,江天空阔客子形单影只。不要说神仙事,神仙并不存在,只江放弃俗世的纷扰,才是真正的神仙。应笑我多少次独醒烂醉,松阴之下把石磴扫个没完。无奈贺知章一样的狂客难以招回,采得芳草无人可赠,我姑且小声吟咏孤单。
注释:¹蓬莱:又称“蓬壶”、“蓬山”。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神山。²石磴:山路上的石级。磴:台阶或楼梯的层级。³扫:描画。⁴松阴:松树之阴。多指幽静之地。⁵狂客:指唐诗人贺知章,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退居于绍兴镜湖之滨。⁶采芳:欲采芳草,无人可赠。⁷微吟:小声吟咏。
俯仰成陈迹,叹百年谁在,阑槛孤凭。海日生残夜,看卧龙和梦,飞入秋冥。还听水声东去,山冷不生云。正目极空寒,萧萧汉柏愁茂陵。
俯仰¹成陈迹,叹百年谁在,阑(lán)(jiàn)孤凭²。海日生残夜³,看卧龙和梦,飞入秋冥。还听水声东去,山冷不生云。正目极空寒,萧(xiāo)萧汉柏愁茂陵
译文:转眼许多世事尽成陈迹,感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独自凭靠栏杆。天快亮时大海上升起太阳,山腾如龙,人在梦境,一切尽入秋天幽深的变幻。又听到大江东去滔滔之声,山壑不生白云一片凄暗。我用尽目力远望寒天,惦念茂陵葱葱郁郁的柏林,不知他如今受到怎样的摧残。
注释:¹俯仰:低头和抬头,形容时间很短。²阑槛孤凭:独自凭靠栏杆。阑槛:同栏杆。³残夜:天快亮时。⁴卧龙和梦:见卧龙山在朦胧中的盘踞情状。山腾如龙,人在梦境。⁵秋冥:秋天幽深。⁶不生云:云气蜇状,一片凄冷不动气象。⁷正:恰好。⁸目极:用尽目力远望。⁹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东南。这里是指南宋帝王的陵墓。

  “问蓬莱何处,风月依然,万里江清”。全词借势起笔,“问”字直接领起,带出登阁游览的总印象。“风月”从时间上写人事的变化。时间未变,而思念大变,令人倍感痛心。“万里江清”。从空间上写阁上眼界的空阔。“休说神仙事,便神仙纵江,即是闲人。”前面三句写景,此句转为抒情。从写景到抒情,转得虚灵。意为身历亡国巨变,要象神仙那样出世吗?但神仙并不存在,不值得追求的。作者是南宋遗民,他认为只江放弃俗世的纷扰,才是真正的“神仙”。世上江蓬莱阁一类景物可供幽赏,这正是“神仙”的“安身立命”之地。

  “笑我几番醒醉,石磴扫松阴。”以“醒醉”、“扫磴”的活动来表示,含蓄表达中点明“游”字。“石磴”即用“松阴扫石磴”句。“任狂客难招,采芳难赠,且自微吟。”笔触之处又回转蓬莱阁。“松阴”扫“石磴”,已江“独”意。“采芳难赠”化《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诗意,欲采芳香,无素心人可赠。词人感到孤独,只好“任”之,只好“微吟”自寻慰藉而已。

  “俯仰成陈迹,叹百年谁在,阑槛孤凭”,意接上片总括游踪。世事的变化和此行的孤独。所云“俯仰”之间,许多世事尽成“陈迹”,抒发了物人皆非之感慨。感物中怀人念远中伤逝,忧愤加深。“海日生残夜,看卧龙和梦,飞入秋冥。”写天亮前所见景色。“海日生残夜”,写残夜所见卧龙山在朦胧中的盘踞情状。山腾如龙,在人梦境。作者思绪跳动,从残夜到天明,从日色到江声。

  “还听水声东去,山冷不生云。”“不生云”,云气蜇状,自为一片凄冷不动气象。“正目极空寒”,从恢强飞动转到冷峭幽寂。“萧萧汉柏愁茂陵”,结句上接“目极”,意却向远处延伸。此句含意无限,是遗民心事的点睛之笔。“愁”字,点出“茂陵松柏”与此时、此地、此心的关系。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04页
2、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 《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09:673页

jiùyóu··dēngpénglái--zhāngyán

wènpéngláichùfēngyuèránwànjiāngqīngxiūshuōshénxiānshì便biànshénxiānzòngyǒushìxiánrénxiàofānxǐngzuìshídèngsǎosōngyīnrènkuángnánzhāocǎifāngnánzèngqiěwēiyín

yǎngchéngchéntànbǎiniánshuízàilánkǎnpínghǎishēngcánkànlóngmèngfēiqiūmíngháitīngshuǐshēngdōngshānlěngshēngyúnzhèngkōnghánxiāoxiāohànbǎichóumàolíng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¹德乐²义,则可以嚣(xiāo)³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⁴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译文:孟子说:“崇尚道德乐行仁义,就可以悠然自得。所以士人穷困时不要士去仁义,显达时不能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士去仁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不会使百姓对他士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现于世间。困顿时独自善养自身,得志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
注释:¹尊:崇尚。²乐:爱好。³嚣:悠然自得。⁴泽:福泽,恩泽。⁴兼善天下: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有柏生崇¹冈,童童²状车盖。
译文:有一株繁盛的柏树生长在高大的山冈之上,它的树冠是那样的茂盛,形状就像是车上遮雨蔽日的车篷。
注释:¹崇:山大而高。²童童:茂盛貌。
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yǎn)(cù)¹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译文:它那如蛟龙猛虎般的风姿是那样的巍然高耸,它一定可发主持担当高风流云的际会。
注释:¹偃蹙:屈曲伏卧。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神明依龙直,故老多再拜。
译文:它是如此的圣明,所以龙直之人都依附于它,元老旧臣也对它行再拜礼。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译文:我怎么能够知道已经生长了一千年的树根,中途却变了颜色成为枯槁,不再有当年的风姿。
 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
出非不得地,蟠(pán)¹亦高大。
译文:它生长的地方不是得不到适宜生长的土壤,它盘据地地方是如此的高大峻峭。
注释:¹蟠据:盘踞;占据。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译文:在凛冽的寒冬它突然间失去了依仗,一天天地过去,它的枝叶失去了青葱的苍翠,变得没有了生机。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丹凤¹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译文:一只美丽的凤凰带领着它的九只幼鸟,凄惨地哀鸣飞翔在它的周围。
注释:¹丹凤:即凤凰,传说中的神鸟。特指红色的凤凰。
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chī)(xiāo)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译文:而一只丑陋的鸱鸮却志得意满,在柏树的洞穴内将养自己的幼子。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xū)¹
译文:不知从何处来了一位漂泊之人,它面对此情此景长久地伫立惊讶着。
注释:¹吁怪:惊讶;惊异。
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
静求元精理¹,浩荡难倚赖。
译文:静下来去探求事物精微的义理,世事无常难以依赖倚仗。
注释:¹精理:精微的义理。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译文:春蚕辛辛苦苦吐丝为人做衣服,但是难逃一死。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fēi)¹不畏人。
译文:不如那尽吐无用之丝的蜘蛛,不但能够捕获虫子提供食物,还不怕人能好好活着。
注释:¹蜚虫:即飞虫。蜚,古同“飞”。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灸,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梁王魏婴¹(shāng)²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³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yǔ),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áo)(fán)(jiǔ),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¹⁰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¹¹登强台¹²而望崩山¹³,左江而右湖,以临彷(páng)(huáng),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¹⁴,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¹⁵,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¹⁶,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译文:梁王魏婴在范台宴请诸侯。当大家喝得高兴时,梁王请鲁共公举杯祝酒。鲁共公站起来,离开座位,选酣了一番有意义的话,说:“从前,舜的女儿让仪狄酿造美酒,味道极好,奉送给禹,禹喝了觉得很甜美,于是疏远了仪狄,并戒了酒。说:‘后世必定有因为饮酒而亡国的!’齐桓公半夜里感到饥饿,不舒服,易牙立刻烹煮烧烤,调和五味,进献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得饱饱的,直到第二天早晨还没睡醒。说:‘后世必定有贪图美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女南威,三天都不上朝听政,于是将南威推开,疏远了她,说:‘后世必定有因为好女色而亡国的!’楚庄王登上高高的强台,眺望崩山,左面是大江,右面是大湖,俯视下面,徘徊留连,快乐得忘了死的危险。于是,他发誓不再登上强台。说:‘后世必定有爱好修建王室园林而亡国的!’现在,梁王你的酒杯里是仪狄的酒;你的饭菜是易牙所烹调;你左面的白台,右面的闾须,是南威般的美女;你前面有夹林,后面有兰台,是和强台一般的快乐。这四件事里只要有一样,就可以亡国。梁王你而今兼有这四样,难道可以不警惕吗?”梁王听了,连声称赞说好。
注释:¹梁王魏婴:梁惠王,即魏王,因魏于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故又称梁。梁惠王十五年(前344)召集逢泽(今开封东南)之会,自称为王。当时,梁强盛,鲁、卫、宋、郑的国君均来朝见。²觞:酒杯。³鲁君:鲁国君主,即鲁共公,名奋。⁴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避席即站起身,离开座席,表示严肃恭敬。⁵帝女:似指帝尧的女儿。⁶仪狄:美女名。⁷旨酒:美酒。旨,味美。⁸不嗛:不满足,有饥饿感。⁹易牙:一作“狄牙”,齐桓公宠臣,善调味。¹⁰南之威:一作南威,美女名。¹¹楚王: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¹²强台:即章华台。¹³崩山:一作崇山。¹⁴尊:同“樽”,酒杯。¹⁵白台、闾须:均为美女名。¹⁶夹林、兰台:梁之宫苑、园林名。

  本文记录的是鲁共公在梁王魏婴宴席上的一段祝酒辞,是诫言各诸侯王要警惕酒、味、色、乐的诱惑,否则将有亡国的危险。言直意重,表现了鲁共公卓越的政治见解。

  文章的表达,主要运用了譬喻说理、排比言事的手法。全文以大禹疏仪狄而戒酒,齐桓公食美味而不醒,晋文公远南威而拒色,楚庄王不登强台而排乐为例,说明历代明主贤君都是拒酒、味、色、乐的引诱,而梁王兼有四者,足当警惕。理寓于故事中,以譬作喻,便于接受。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气势和说服力。就内容而言,文章张扬的力戒酒、味、色、乐以强国兴邦的思想,不仅在两千多年前有益,即使在今天仍有其勿庸置疑的现实意义。

  文章开始先概括叙述梁惠王与诸侯宴饮的情况。“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一句,言虽简而作用大,既交代了当时情况,又总领全篇,文章皆由此而生,这一句表明了梁王的主人地位,而与会诸侯都是弱小之邦。一“觞”字点出宴饮,而“范台”又是魏国之名台,聚美女歌吹娱乐之所在。在此梁惠王自满自得,恣意作乐的情形自然表露出来了,为下文作了铺垫交代。接着写“酒酣”梁王“请鲁君举觞”,即请鲁共公为与宴的诸侯们祝酒,更突出了梁惠王在这些诸侯中的身份和地位,并引出鲁君的祝酒之辞。

  文章的主要部分是写鲁共公非同凡响的祝酒辞。鲁共公起身,离开座席祝酒,“避席”这一举动不同寻常,认真严肃可想而知。“择言”一词更显示出鲁共公不是一般地祝酒助兴,而是大有用意。鲁共公的祝酒辞分两层,第一层先以“昔者”领起对古代一些贤明君主对酒色淫逸要提高警惕看法的陈述。文章分别以大禹饮仪狄所造之酒,觉得异常醇美,而引起警觉,疏远了仪狄,再也不喝美酒,并告诫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说明戒酒对一国之君的重要意义。又以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食易牙五味之调而感到舒适,引起警觉,告诫说“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又以晋文公得美女南之威,引起警觉,告诫说:“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庄王有章华台之乐,醒悟后“盟强台而弗登”,告诫道“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说明国君要警惕嗜欲女色等。文章在这里将禹与著名的春秋五霸中有作为的国君拈出,写他们也曾经受到过美酒、佳肴、女色、高台陂池之乐的诱惑,但他们都是有理智又贤明的君主,都能很快有所觉悟,戒掉酒色娱乐给他们带来的坏毛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治国安邦,给后世提供了榜样。这层以古人为镜,写得文辞严整,文势贯通,方面俱全,又有层次感,同时又具有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的味道。

  在第二层中,鲁共公极自然地将梁惠王与古代贤明君王对比,从以上四个相应的方面指出梁惠王奢侈淫靡俱全,已显露出亡国之兆,却还自恃强大,不知醒悟,点明其“择言”祝酒的深刻含义所在,突出文章的主旨。这段话也是分四方面排比写来,对照鲜明,劝讽之意自然显现其中,并在最后以“有一于此,足以亡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告诫梁惠王,语言遒劲有力度,动人心魄,同时又自然得体,使梁惠王最终也不得不服服贴贴地“称善相属”。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整,笔法简练,以祝酒辞的形式,却说出事关国家兴亡的大道理,劝讽有力,含义深刻。文章语言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前后对应,有繁有简,如此短章笔法之妙,不可言喻。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 .《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
2、 傅德岷 .《古文观止鉴赏》 :崇文书局 ,2010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