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长松意,千寻数尺中。翠阴疑背日,寒色欲生风。
写得长松意,千寻数尺中。翠阴疑背日,寒色欲生风。
真树孤标在,高人立操同。一枝遥可折,吾欲问生公。
真树孤标在,高人立操同。一枝遥可折,吾欲问生公。

yǒngyángshàngrénzuòyòuhuàsōng--jiǎorán

xiězhǎngsōngqiānxúnshùchǐzhōngcuìyīnbèihánshēngfēng

zhēnshùbiāozàigāoréncāotóngzhīyáozhéwènshēnggōng

皎然

皎然

僧皎然,生卒年不详。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5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译文: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要断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译文: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时候,街市上从东到西,一个人还没有呢!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译文:寒冷的北风吹来,像箭一样射在饼上。我担心的不是自己衣服穿得少,而是我的饼会冷掉!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译文:孩子们啊,人们从事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志向应当坚定。男子汉要自食其力,哪能做游手好闲的懒汉呢!

shìjiē--zhānglěi

chéngtóuyuèluòshuāngxuělóutóugèngshēngjué

pěngpánchūshēngshìlóudōng西rénwèixíng

běifēngchuīshèbǐngyōudānyōubǐnglěng

gāobēizhìdāngjiānnánéryǒuqiúānxián

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
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
译文:迎着朝阳,登上曲阜城高耸的大庭库,四下了望,周围灾变的气氛浓厚。
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
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
译文:火起的地方已经分辨不出那是陈国那是郑国,烟浓得把邹国和鲁国都混淆不清。
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
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
译文:我来这里寻找梓慎,那位鲁国最杰出的预言家,请教请教如何静默,得与苍天一体,以预测未来的命运。
古木朔气多,松风如五弦。
古木朔气多,松风如五弦。
译文:但是,只看到北风吹着古老的松树,松针发出的声音好象弹奏着五弦琴。
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
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
译文:皇帝梦终于破灭,山川充满的是后人的叹息声声。

  从此诗所表达的情绪与景物看,此诗应该作于安史之乱以后,贬低遍地烽火一片狼籍,不象是此前所作,没有那样的景遇。但是,安史之乱以后,李白已经到了江南,在江西九江一带。李白的子女却阻隔在曲阜那一带,因为当时李白的田地在那里。

  所以,很难断定此诗的创作时间,难道又是李白梦游?帝图终冥没:难道指安禄山的失败?那李白叹息的是唐玄宗引起的巨乱?没有早听他的预言?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水云深处小茅茨(cí)¹,雷动空肠²惯忍饥。
译文:住在依山傍水偏僻的山村茅屋中,早晨起来饥肠辘辘。
注释:子聿:陆游的小儿子。¹茅茨:茅屋。茨,用茅草、芦苇盖的屋顶。²雷动空肠:腹中饥饿,空肠响动,像打雷一样。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外物不移¹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²
译文:学习要有定力,不受外事外物干扰。如果志趣不高的人所喜爱的诗就不能称为好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生逢昭代¹虽虚过,死见先亲幸学辞。
译文:生活自己在清明的时代,尽管虚度了年华,但要是哪天死去见到自己的先祖,还是有些话可说。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八十到头终强项¹,欲将衣钵(bō)²付吾儿。
译文:自己已经活到八十岁了,还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未屈服低头。如今,希望儿子也继承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cháoshìzi--yóu

shuǐyúnshēnchùxiǎomáoléidòngkōngchángguànrěn

wàifāngshìxuérényóuàiwèiwèishī

shēngféngzhāodàisuīguòjiànxiānqīnxìngyǒu

shídàotóuzhōngqiángxiàngjiāngér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
(jiǒng)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
译文:远望孤石,它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屹立在平阔的湖边,极目四方,空旷无际。
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
岩根恒¹洒浪,树杪²镇摇风。
译文:它的底部常有湖水拍打,浪花飞溅,石上生长的树木树梢伸向空中,承受着天风的吹拂。
注释:¹恒:常。²树杪:树梢。镇:通“整”。
偃流还渍影,侵霞更上红。
(yǎn)¹还渍恒,侵霞更²上红。
译文:孤石倒映在湖水之中的身恒,像是自身浸染在水中一般,上空彩霞铺洒,更是五色生辉。
注释:¹偃流:倒映在湖水之中。²还、更:皆同又,表示连接和递进的副词。
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
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
译文:它独立挺拔在群峰之外,不与争奇;独自于秀洁于白云之中,永保高洁。

  从南朝起,开始欣赏奇石,出现了以孤石为题材的咏物诗。刘宋鲍照、梁代朱超,陈代释惠标,都作有《咏孤石》诗,而写形传神,着墨孤傲雄姿的,要数此诗为冠。这首诗紧扣一个孤字,用多种手法,从多层侧面来突现孤石的孤高、孤坚、孤丽、孤秀的形态特征,蕴含着诗人孤傲于世的情怀、高洁于俗的美德。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开篇把孤石放到一定的空间环境中来作总体描写;没有一定的空间环境,那孤石的“孤”就表现不出来。这里取远距离的视点,摄下了孤石及其整个背景的总体形象。开阔的平湖,浩浩渺渺,无边无垠。远望那孤石,像具有人的灵性那样从湖中生长起来,径直凌空,四面八方地瞭望整个湖面,没有任何遮拦和阻隔。这就以开阔的平湖作为背景,衬托和铺垫了湖中之石的孤高独拔,突兀凌空。孤石的这一整体形象,与人们的某种精神境界是相通的,它显示着诗人的某种情愫,而诗人又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它的身上,主客观相互交融的结果,就形成了形神兼备的诗歌意象,再不是自然界纯客观的“孤石”了。

  “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第三、四句具体描写孤石的底部常有湖水拍打,浪花飞溅,其顶端长着树,树梢伸向空中,长久不断地承受着天风的吹拂。岩根,指岩石的底部;恒,常。镇,通“整”,如镇日,即整天;亦谓长久,褚亮《咏花烛》:“莫言春稍晚,自有镇花开。”孤石的上下左右,不是没有风,没有浪,诗人用一个“恒”字、一个“镇”(整)字,写出风吹浪打,四时不息,但孤石并没有随风摇摆,逐浪奔流,相反,则是“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这就是诗人所看重、所歌咏的崇高品格。

  “偃流还渍恒,浸霞更上红。”第五、六句从另一个侧面,具体描写孤石倒映在湖水之中,投射出清晰的恒子,像是自身浸染在水中一般,而它的形体沐浴在霞光之中,更象是被浸上了一层红色。偃流,倒映在湖水之中;渍,浸染;浸,浸泡,沐浴;上,染上;还,更,皆同又,表示连接和递进的副词。这里写孤石在霞光水色中怡然自得,借湖水而成恒,取红霞以着彩,孤石像是取得了人的灵性,获得了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不为外界自然所劳形、役使,而能驾驭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环境为我所驱遣,随我所怡悦。这就以孤石的美丽形象,展示了诗人的主观情操。

  诗人没有停留存外部形态的描写,而能更深一层的揭示孤石内在的精神美德。“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孤石可贵的美德就在于,它独立挺拔在群峰之外,不与争奇;独自于秀洁于白云之中,永保高洁。最后两句写形绘神,画龙点睛,透视了全诗咏物抒怀的思想主题。诗人明写孤石高洁的美德,暗写人的与世无争、出俗保真的纯洁情怀。诗人是南朝陈代僧人,虽然生平史书无载,而从他对孤石的激情赞美中,不难窥见这孤石的美德正是这位法师心灵的写照。

  这首诗大处落笔,宏观构象,孤石的总体特征鲜明夺目;气势雄浑,诗境深远,读之既有形态美的享受,又有神情美的启迪。这在六朝咏物诗中,而且出于一个来华求法的高丽法师之手,确为难得的佳作。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yǎo)¹烟波²隔千里,白蘋(pín)³香散东风起。
译文:江面上水波渺茫,远望好似烟雾笼罩,迢递不断,如同远隔千里;一阵东风,吹来阵阵白蘋的香气。
注释:¹杳杳:深远的样子。²烟波:指烟雾苍茫的水面。³白蘋: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开白花。
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愁情 一作:柔情)
日落汀洲¹一望时,愁情²不断如春水。(愁情 一作:柔情)
译文:夕阳西下,我伫立在水边凝望时,心中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无了无休。
注释:¹汀洲:水边的小洲。²愁情:一作“柔情”。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洽家,位至宰相,功业彪炳,性亦刚毅,却写出如此柔丽感伤之诗,便是他的同时代人也觉得难以理解,议论纷然。宋僧文黄在《湘山野录》中说:“莱公(寇准封莱国公)富贵之时所作诗,皆凄楚愁怨,尝为《江南春》云云”;南宋胡仔说:“忠愍诗思凄惋,盖富于情者。如《江南春》云……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曾经作过寇准副职的范雍在《忠愍公诗序》中也谈到:“尝为《江南春》二绝,……人曰少贵无不足者,其摅辞绮靡可也,气焰可也,惟不当含凄尔。”其实,他们都没有说对。范雍以为只有诗人的女婿文康公(名王曙)说中了:“乃暮年迁谪流落不归之意。诗人感物,固非偶然。时以为文康公之知言也。大约公之为诗,多有此意。”诗人在澶渊之盟后不久,晚年罢相又复相,又被排挤去位。后贬死雷州。作为一个人,他心中存有芥蒂;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感到失意和抱负难以再展;而作为一个诗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他对景伤情,发为诗句,原因就在于此。

  此诗一二句点明题意,并描写出了江南春日黄昏的那种迷离艳冶之美。末句转入抒情,诗人心中涌起无限愁绪,感到自己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无了无休。此诗颇具唐诗特色,情韵悠长,蕴藉空灵。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中杳杳,指江水的深暗幽远。夕阳西下,江面上水波渺茫,远望好似烟雾笼罩;江水浩渺,迢递不断,如同远隔千里。一阵东风,吹来缕缕白苹清香。寥寥十四字,表面写无人之景,实是境中有人,“隔”、“风起”、“香散”,都是从人的感觉角度落笔的,因此第三句就将人推出镜头来。原来此时诗人正伫立在汀洲(水边平地)之上凝望着。此属倒装句法,按顺序而言,应把此句提到最前面,但如倒转过来,便属凡笔,诗意也索然了。

  美景令人陶醉,也撩人伤感,尤其是悲愁郁结的人,所以末句便转入抒情。此时,诗人面对一江春水,心中陡然涌起无限愁绪,感到自己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无了无休。“愁情不断如春水”,凭借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含蓄地倾吐出愁情的沛然莫遏,与早于他的李煜《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晚于他的秦观《江城子》词名句“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异曲同工。李词鲜明、生动,秦词情辞兼胜,寇准的诗则妙在首尾呼应,情景相生,另有耐人吟味之处。

参考资料:
1、 刘永生.中华诗词精粹·宋词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05
2、 吕美生.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合肥:黄山书社,1990:510
3、 魏丕植著.解读诗词大家(2)宋代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139

zhuīliǔyùntīngzhōuzhīyǒngshàngyǒuyányīnshūjué--kòuzhǔn

yǎoyǎoyānqiānbáipíngxiāngsàndōngfēng

luòtīngzhōuwàngshíchóuqíngduànchūnshu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