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枝聚暝禽,叠阁锁遥岑。待月当秋直,看书废夜吟。
乔枝聚暝禽,叠阁锁遥岑。待月当秋直,看书废夜吟。
残薪留火细,古井下瓶深。纵欲抄前史,贫难遂此心。
残薪留火细,古井下瓶深。纵欲抄前史,贫难遂此心。
张乔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 2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译文:好大的山川,深谷内河流山路盘根错节。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译文:好美的紫色灵芝,可以暂时给我充当食物。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译文:前人的歌谣离现在已经很远,我将何去何从。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译文:坐在华丽的马车下,我的忧虑还很大。
富贵之畏人兮。贫贱之肆志。
富贵之畏人兮。贫贱之肆志。
译文:富贵的时候还怕见人啊,做穷人的时候确还有远大的志向。

zhī

míng liǎnghàn 

gāoshān shēnwēi 
zhī liáo 
tángshìyuǎn jiāngguī 
gāogài yōushèn 
guìzhīwèirén pínjiànzhīzhì 
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月又明,酒又酲,客乍醒。
送客时,秋江冷¹。商女琵(pí)(pa)²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³愁听。月又明,酒又酲(chéng),客乍醒
译文:送客人走的时候,正是秋日,江面凄冷。歌会弹唱着送别的曲调,让人分外感伤。她可曾知道我在和着愁绪倾听。月亮已挂上了天空,酒意已浓,客居的人猛然惊醒。
注释:四块玉:曲牌名。入“南吕宫”。小令兼用。定格句式为:三三七、七、三三三。¹冷:凄冷,萧条。²商女琵琶:此处暗指白居易的《琵琶行》。³和:连,连同。⁴酲:喝醉了神志不清。喻指酒浓。⁵醒:醒悟,觉醒。

  “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瑟瑟秋水,朗朗秋月,江滨送客,以酒饯行,歌女弹着送别的曲调,牵引出作者万般的离愁别绪,和着愁绪倾听着这断肠的曲调,时问仿佛己倒流,依稀可见当年唐朝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浔阳江头夜送客,写下《琵琶行》的情景。如今作者身临其境,郁郁不得志的遭遇使之对此诗产生了真切的共鸣。

  “客乍醒”,是小令的收尾之笔,也是整篇的高潮,虽言“客”醒,实则主人和客人都己醒来。明写从酒中清醒过来,暗指作者从宦游生涯中醒来,产了强烈的隐归山野之心。一个“醒”字,表明了作者的醒悟,猛然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已到此为止,再在宦海沉浮已无多大意义,只有隐归山林,享受山村野趣,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道路。

  词人把自己的经历、感受融迸了对历史往事的追思中,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沉浮宦海、郁郁不得志所产生的矛盾心情,这也是元代下层文人的普遍情绪。

  本首小令怀古伤今,虽然篇幅较短,但辞句清淡,韵味悠长,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脉相通,表现出略带忧伤的官场失意情思。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余曲主编,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 图文本 原文·注释·鉴赏,长江出版社,2010.11,第58-59页

kuài··xúnyángjiāng--zhìyuǎn

sòngshíqiūjiānglěngshāngduànchángshēngzhīdàochóutīngyuèyòumíngjiǔyòuchéngzhàxǐng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饭颗山¹头逢杜甫,顶戴笠(lì)²日卓午³
译文: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与你相遇,刚好是正午太阳当顶,你头上戴着竹笠。
注释:¹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²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³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借问¹别来太瘦生²,总为³从前作诗苦
译文:询问你,你我分别后为何如此消瘦?怕是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注释:¹借问:请问的意思。²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³总为:怕是为了。⁴作诗苦: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家,虽然在年龄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岁,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交往中,相互赠和很多。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引起过前人的误解,都出在这个“戏”字上。郭沫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辨析。自从唐人孟棨解说为李白讥笑杜甫作诗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论。郭沫若不然其说,是高明的见解。郭对诗的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信增亲切,不失为一说。其实,“戏”字并不都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古人写诗题为“戏赠”,并不都是嘲弄,有许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语,而玩笑语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实话,倍觉亲切可爱。

  此诗前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李白在饭颗山上遇见头戴着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两句为李问杜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全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为作诗苦”,情深意浓,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

  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末两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多么亲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2、 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水自潺(chán)(yuán)¹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译文:溪水照旧潺湲流淌,夕阳也依旧地照射着大地;全村没有鸡犬叫,只不时传来一声声乌鸦的叫声。
注释:¹潺湲:形容水慢慢流淌的样子。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千村万落如寒食¹,不见人烟空见花。
译文:千村冷落凄凉苦,如同寒食节的万户家;不见一点炊烟升腾,只在旷野上点缀着几枝野花。
注释:¹寒食:指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从这天起一连三天不动烟火,只吃冷食。也有的地方把请明叫“寒食”。

shāxiànlóngxiànzhíquánzhōujūnguòhòucūnluòjiēkōngyīnyǒujué--hán

shuǐchányuánxiéjǐnquǎnyǒumíng

qiāncūnwànluòhánshíjiànrényānkōngjiànhuā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亭亭¹山上松,瑟(sè)²谷中风。
译文: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注释:从弟:堂弟。¹亭亭:高耸的样子。²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一何¹盛,松枝一何劲!
译文: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注释:¹一何:多么。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冰霜正惨凄¹,终岁常端正。
译文: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注释:¹惨凄:凛冽、严酷。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岂不罹(lí)凝寒¹?松柏有本性。
译文: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¹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橘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参考资料:
1、 刘义钦,史言喜,梁文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上),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2,第177页

zèngcóng ·èr

dōnghàn·liúzhēn liǎnghàn 

tíngtíngshānshàngsōng zhōngfēng 
fēngshēngshèng sōngzhījìng 
bīngshuāngzhèngcǎn zhōngsuìchángduānzhèng 
nínghán sōngbǎiyǒuběnxì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