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自古宦(huàn)¹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²。女,色而已,宦者之害,于一端³也。
译文: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条。
注释:¹宦者:即宦官,也叫太监,是一些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男人,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政事,但其上层分子是皇帝最亲近的奴才,所以往往能窃取大权。²女祸:古代史书中称宠信女子或女主执政败坏国事为女祸。³一端: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¹,其为心也专而忍²。能以小善³人之意,小信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shū),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wéi)(tà),则向¹⁰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¹¹也。
译文: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小忠小信获得君主的信任,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
注释:¹近而习:亲近熟悉。²专而忍:专一隐忍,不露真情。³小善:指一些能得到人君喜欢的小事。⁴中:迎合。⁵小信:指一些貌似忠心耿耿的小动作。⁶固:稳住。⁷惧以祸福:谓宦者得到信任以后,就常拿祸福之事来恐吓君主,以达到把持的目的。⁸硕士:这里指贤能之士。⁹伏于帷闼:谓祸患潜伏在帷幕宫门之间,即在皇帝身边。¹⁰向:原先。¹¹乃所以为患;却就是为患作乱的人。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¹则养祸而益深,急之²则挟人主以为质³。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于一世也。
译文:当发觉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自己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
注释:¹缓之:谓图谋除去宦者的行动迟缓了。²急之:谓计划不周,操之过急。³挟人主以为质:谓宦者就挟持君主作为人质相对抗。⁴与谋:参与谋划。⁵俱伤而两败:意谓斗争到最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两败俱伤的不可收拾的局面。⁶抉其种类:意谓将为害的宦官及其党羽全部挖取出来。⁷以快天下之心:使天下人心大快。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夫为人主者,于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¹。使其一悟,捽((zuó)而去之²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³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译文: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她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所以说“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就是指这些,怎能不有所戒惧呢?
注释:¹斯及矣:就会到来了。²捽而去之:揪住并把她除掉。³唐昭宗:即李晔。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⁴是已:就是这样了。已,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确定。

  文章详细描述了宦官一步步把持朝政、危害政权的具体过程,从而警告后世君王不要渐积养祸。当然,作者把“乱国”的根源归咎于宦官、女祸,这种观点也不是全面的。全文首尾照应,结构清晰,分析细密,说理层层递进,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深厚功力。

  宦祸的形成,从宦者的工作性质说,他接近皇帝,熟悉皇帝的生活习惯与思想志趣;从宦者本人说,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又因为是阉者,无亲属羽翼,无道德、学术素养与从政经验,本来势孤力单,难得众心。但一旦弄权,为确立威望,就特别专横残忍,排除异己,不遗余力。文章在总括宦者的特质之后,即随之层层铺衍。这类人也极其机灵,见风使舵。他们先以“小善”、“小信”来固人主之心,求得君主的信赖;一遇君主信任之后,即时进谗言,用祸福之事吓唬君主,离间重臣,以达到把持君主之目的。这样一来,就必然形成君主对终日侍奉左右的宦者“日益亲”,对朝中的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也就“日益孤”了。出现了这种不正常的政治局面,君主对朝中重臣就难以信任,他自己的惧祸之心就“日益切”,宦者对君主的把持也就“日益牢”了。于是,国家的安危就取决于宦者的喜怒,亡国的祸患就潜伏在廷帷之间。往日君主所依靠的重臣,现在反而变成将要为患的对象。正所谓是于颠倒,黑白莫辨。等到皇帝清醒过来,发觉养祸已深,想与已被疏远的朝臣一道清除为于乱政的宦者,但如果进行缓慢,则养祸日深,难以铲除;若操之过急,谋划不周,那宦者就要先行一步,挟持君主作为人质,使得君主与朝臣无法共图义举。即使付诸实施,也必然是两败俱伤,甚至弄得“亡国”、“亡身”,使奸豪得以借口乘机而起,尽诛宦者而取代国政。这就是汉唐宦者乱人之国的惨痛历史教训。

  篇末,作者再从人主角度宕开一笔,引入深层思考。作为君王,主观上总想使国家长治久安,至于亲左右,疏贤臣,也原于其本意。但为什么终于出现宦祸这一现象呢?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宦者处于近侍的有利条件,若人主稍不警觉,那渐集之势就会酿成大祸。这样一提,就更加引起后世君主的警惕了。文章的结尾,又重提女祸之害,再一次与宦者之害作对照,以强调宦者之祸“深于女祸”的论点,并与开篇相呼应。

  全文就前代宦者乱国的史实,条分缕析,层层演进,从中得出宦官得以乱国的根本原因。文中又采用一宾一主的衬照手法,事显而意明,情深而理切,足为后世当国者戒。连同传文在内,堪称卓荦千古之文。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主编.《古文观止》赏析集评.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第22页—第25页

dàishǐhuànzhězhuànlù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huànzhěluànrénzhīguó yuánshēnhuò  ér huànzhězhīhài fēiduān 

    gàiyòngshìjìnér wéixīnzhuānérrěn néngxiǎoshànzhōngrénzhī xiǎoxìnrénzhīxīn shǐ使rénzhǔxìnérqīnzhī dàixìn ránhòuhuòérchízhī suīyǒuzhōngchénshuòshìliècháotíng érrénzhǔwéishūyuǎn ruòyǐnshí qiánhòuzuǒyòuzhīqīnshì qiánhòuzuǒyòuzhěqīn érzhōngchénshuòshìshū érrénzhǔzhīshì shì huòzhīxīnqiè érchízhěláo ānwēichū huòhuànwéi xiàngzhīsuǒwèishìzhě nǎisuǒwéihuàn 

    huànshēnérjuézhī shūyuǎnzhīchénzuǒyòuzhīqīnjìn huǎnzhīyǎnghuòérshēn zhīxiérénzhǔwéizhì suīyǒushèngzhì néngmóu móuzhīérwéi wéizhīérchéng zhìshèn shāngérliǎngbài zhěwángguó wángshēn érshǐ使jiānháojièwéiér zhìjuézhǒnglèi jìnshākuàitiānxiàzhīxīnérhòu qiánshǐsuǒzǎihuànzhězhīhuòchángzhě fēishì 

    wéirénzhǔzhě fēiyǎnghuònèi érshūzhōngchénshuòshìwài gàijiànérshìshǐ使zhīrán zhīhuò xìngér érhuò shǐ使 zuóérzhī huànzhězhīwéihuò suīhuǐ érshìyǒuér tángzhāozōngzhīshìshì yuē shēnhuòzhě  wèi jièzā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条。

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小忠小信获得君主的信任,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

当发觉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自己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

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她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所以说“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就是指这些,怎能不有所戒惧呢?

注释

宦者:即宦官,也叫太监,是一些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男人,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政事,但其上层分子是皇帝最亲近的奴才,所以往往能窃取大权。

女祸:古代史书中称宠信女子或女主执政败坏国事为女祸。

一端: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近而习:亲近熟悉。

专而忍:专一隐忍,不露真情。

小善:指一些能得到人君喜欢的小事。

中:迎合。

小信:指一些貌似忠心耿耿的小动作。

固:稳住。

惧以祸福:谓宦者得到信任以后,就常拿祸福之事来恐吓君主,以达到把持的目的。

硕士:这里指贤能之士。

伏于帷闼:谓祸患潜伏在帷幕宫门之间,即在皇帝身边。

向:原先。

乃所以为患;却就是为患作乱的人。

缓之:谓图谋除去宦者的行动迟缓了。

急之:谓计划不周,操之过急。

挟人主以为质:谓宦者就挟持君主作为人质相对抗。

与谋:参与谋划。

俱伤而两败:意谓斗争到最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两败俱伤的不可收拾的局面。

抉其种类:意谓将为害的宦官及其党羽全部挖取出来。

以快天下之心:使天下人心大快。

斯及矣:就会到来了。

捽而去之:揪住并把她除掉。

唐昭宗:即李晔。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

是已:就是这样了。已,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确定。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与晚唐时期,宦官弄权,愈演愈烈,以致先后酿成亡国之祸。欧阳修有鉴于此,特在其《五代史》中为宦者立传,阐明其害之深,以作后世当国者之戒。此文即为传前的总评。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主编.《古文观止》赏析集评.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第22页—第25页
赏析

  文章详细描述了宦官一步步把持朝政、危害政权的具体过程,从而警告后世君王不要渐积养祸。当然,作者把“乱国”的根源归咎于宦官、女祸,这种观点也不是全面的。全文首尾照应,结构清晰,分析细密,说理层层递进,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深厚功力。

  宦祸的形成,从宦者的工作性质说,他接近皇帝,熟悉皇帝的生活习惯与思想志趣;从宦者本人说,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又因为是阉者,无亲属羽翼,无道德、学术素养与从政经验,本来势孤力单,难得众心。但一旦弄权,为确立威望,就特别专横残忍,排除异己,不遗余力。文章在总括宦者的特质之后,即随之层层铺衍。这类人也极其机灵,见风使舵。他们先以“小善”、“小信”来固人主之心,求得君主的信赖;一遇君主信任之后,即时进谗言,用祸福之事吓唬君主,离间重臣,以达到把持君主之目的。这样一来,就必然形成君主对终日侍奉左右的宦者“日益亲”,对朝中的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也就“日益孤”了。出现了这种不正常的政治局面,君主对朝中重臣就难以信任,他自己的惧祸之心就“日益切”,宦者对君主的把持也就“日益牢”了。于是,国家的安危就取决于宦者的喜怒,亡国的祸患就潜伏在廷帷之间。往日君主所依靠的重臣,现在反而变成将要为患的对象。正所谓是非颠倒,黑白莫辨。等到皇帝清醒过来,发觉养祸已深,想与已被疏远的朝臣一道清除为非乱政的宦者,但如果进行缓慢,则养祸日深,难以铲除;若操之过急,谋划不周,那宦者就要先行一步,挟持君主作为人质,使得君主与朝臣无法共图义举。即使付诸实施,也必然是两败俱伤,甚至弄得“亡国”、“亡身”,使奸豪得以借口乘机而起,尽诛宦者而取代国政。这就是汉唐宦者乱人之国的惨痛历史教训。

  篇末,作者再从人主角度宕开一笔,引入深层思考。作为君王,主观上总想使国家长治久安,至于亲左右,疏贤臣,也原非其本意。但为什么终于出现宦祸这一现象呢?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宦者处于近侍的有利条件,若人主稍不警觉,那渐集之势就会酿成大祸。这样一提,就更加引起后世君主的警惕了。文章的结尾,又重提女祸之害,再一次与宦者之害作对照,以强调宦者之祸“深于女祸”的论点,并与开篇相呼应。

  全文就前代宦者乱国的史实,条分缕析,层层演进,从中得出宦官得以乱国的根本原因。文中又采用一宾一主的衬照手法,事显而意明,情深而理切,足为后世当国者戒。连同传文在内,堪称卓荦千古之文。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主编.《古文观止》赏析集评.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第22页—第25页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1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烟雨晚晴天,零落花无语。难话此时心,梁燕双来去。
烟雨晚晴天,零落花无语。难话此时心,梁燕双来去。
译文:一阵细雨过后,雾气蒙蒙的天空才显得一点点的晴意,可惜已经渐进傍晚时分,被雨打落的残花静默无语地躺在尘土之中浸湿了花身。此时想要抒发内心的情感,却找不到可以诉说的人,只能闷闷地看着梁间的双燕归去来。
注释:生查子:词牌名。后亦称“楚云深”。
琴韵对薰风,有恨和情抚。肠断断弦频,泪滴黄金缕。
琴韵¹对薰(xūn)²,有恨和情抚³。肠断断弦频,泪滴黄金缕
译文:一阵香风伴随着我的琴声向远方悠扬飘逝,带着些许的恨意和莫名的情愫弹着古琴。因为心中的无言和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痛苦而使琴弦连连折断,我早已泪流满面,一滴滴的红泪滴在古琴和华美的衣衫之上,就这样伴随着我这个孤独的人。
注释:¹琴韵:琴声。²薰风:香风。³抚:弹奏。⁴断弦频:由于心情痛苦而使琴弦连连折断。⁵黄金缕:谓衣上所饰也。一为古曲名。

  这首词写抚琴少女的幽怨。上片“烟雨”句状景,“零落”句起兴,一语双关,景情合写。“难话此时心”是“无语”的人情再现,又开启“梁燕双来去”一句,用亲昵双燕,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下片写女子抚琴遣恨,而无声的哀怨、无言的愁恨却依然无法排遣。用“断弦频”刻画柔肠寸断,虚意实写,可见可感。最后用女子抚琴时的“泪滴”作结,层层递进,幽怨全出。

  落花无语,梁燕双飞。临风抚琴,泪滴罗裳。全词清新隽雅,语婉情深。乃《花间集》中之佳作。

shēngcházi··yānwǎnqíngtiān--wèichéngbān

yānwǎnqíngtiānlíngluòhuānánhuàshíxīnliángyànshuānglái

qínyùnduìxūnfēngyǒuhènqíngchángduànduànxiánpínlèihuángjīn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本将¹秋草并²,今与夕风轻。
译文:夏末秋初时腐草一起化为萤火虫,现在却在夜空中轻轻飘荡。
注释:¹将:和、与、古代传说夏末秋初时分,腐草化为萤,所以本句云“本将秋草并”。²并:一起。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花生。
腾空类星陨(yǔn)¹,拂树若花生。
译文:飞舞在空中就像陨落的星星,拂树而过的萤火虫,仿佛是树间开放的花朵。
注释:¹星陨:天星坠落。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译文:屏风被那空奇的火光照亮,门帘上也似乎缀上了一颗颗夜明珠。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逢君拾光彩,不吝(lìn)¹此生轻。
译文:如果您拾取我这发光的小虫,那我毫不吝惜自己的微躯。
注释:¹不吝:指不吝惜。

  《咏萤》是梁简文帝萧纲的咏物诗之一,此诗通过“类星陨”、“若生花”、“疑空火”、“似夜珠”一连四个比喻,把萤火虫的异常光彩鲜明地表现出来,并以此托物寓意,采用拟人手法,表示只要遇到知音,便要不惜一切,奉献出微薄的力量。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写的是萤火的产生与出现。古代传说夏末秋初时腐草化为萤,故云“本将秋草并”。如今它出现在夜空,在晚风中悠悠地飘荡、“今与夕风轻”的“轻”字用得恰当,它既是形容风,又是形容萤火。读者闭眼一想,便似乎感到初秋微风的吹拂;又似看到暗夜中点点萤火,是那么轻盈可喜。残暑已经消退,清新的秋夜令人多么适意!

  接着的四句描绘萤火的形象。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二句写萤火在庭院中飞舞,说它如星星陨落,已让人感到有趣,不过这意象前人已经用过,如潘岳的《萤火赋》说“彗似移星之流云”。“拂树若生花”则叫人感到诗人想象之丰富。当然,潘岳也曾形容道“熠熠若丹蕊之初葩”。说萤火像初开的红色花朵,但那还只是静态的比喻。萧纲这儿用了“拂”字、“生”字,便富于动态。树丛本是黑黝黝的一片,忽而这里那里闪现出光亮,似乎花儿在顷刻间绽放。“拂”字表明那光亮不是静止的,而是轻盈地流动着;那“花”也就乍明乍灭,这里谢了那里又开了,宛如节日的焰火。多么奇异的景象!多么天真的意趣!

  “屏疑空火照,帘似夜珠明”二句写萤火飞入了室内。诗人换了一种写法:不说萤火如何如何,只说它在一片漆黑中看见了屏风被空气的火光照亮,门帘仿佛缀上了颗颗夜明的宝珠。因为闪闪烁烁,不点自亮,所以说是“空火”。诗人那种孩子般的惊喜,流露于诗句之间。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诗人设想萤火虫是很愿意被喜爱它的人所收拾的。它说:倘若您愿意拾取我这发光的小虫,那我毫不吝惜自己的微躯。以这种拟人的写法结尾,更给全诗增添了几分妙意!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文帝之后六年¹,匈奴²³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jí);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¹⁰¹¹
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注释:¹文帝之后六年:指汉文帝后元六年。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前—前),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在位。²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³大:大规模,大举。⁴入边:侵入边境。⁵宗正: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⁶军霸上:驻军霸上。霸上,地名,译做“灞上”,因地处灞水西岸高原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东。⁷祝兹侯:封号。⁸棘门:地名,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⁹河内守:河内郡的郡守。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守,郡守,是汉代郡一级的行政长官。¹⁰备:防备,戒备。¹¹胡: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匈奴。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¹自劳²³。至霸上及棘(jí)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细柳军,军士吏被(pī)甲,锐兵刃,彀(gòu)弓弩(nǔ),持满¹⁰。天子先驱¹¹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¹²至!”军门都(dū)(wèi)¹³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¹⁴。’”居无何¹⁵,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¹⁶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¹⁷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¹⁸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¹⁹。”于是天子乃按辔(pèi)²⁰²¹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yī)²²曰:“介胄(zhòu)之士不拜²³,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²⁴,改容式车²⁵。使人称谢²⁶:“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译文: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注释:¹上:特指皇帝。²劳:慰问。³军:军队。⁴已而:不久。⁵之:到,往。⁶被:通“披”,穿着。⁷锐兵刃:这里指刀出鞘。⁸彀:张开。⁹弩:用机械发箭的弓。¹⁰持满:把弓拉满。¹¹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¹²且:将要。¹³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低于将军。¹⁴诏:皇帝发布的命令。¹⁵居无何:过了不久。居,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¹⁶持节:手持符节。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¹⁷壁:营垒。¹⁸车骑:车马。¹⁹驱驰:策马疾驰。²⁰按辔:控制住车马。辔,马缰绳。²¹徐:慢,缓慢。²²持兵揖:手持兵器行礼。揖,拱手行礼。²³介胄之士不拜: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将领。²⁴为动:被感动。²⁵改容式车: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式,同“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²⁶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¹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jiē)²,此真将军矣!曩(nǎng)³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yé)!”称善者久之
译文: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注释:¹既:已经。²嗟乎:叹词,表示慨叹。³曩:先前。⁴固:必,一定。⁵邪:语气词,表示反问。⁶之: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这篇文章分三段。

  第一段,交代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礼、徐厉、周亚夫的三军驻地。

  第二段,写汉文帝劳军的经过,重点写了汉文帝在细柳营被挡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之严。

  第三段,写劳军后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对周亚夫的赞叹。全文赞扬了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以对比、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通过汉文帝慰劳守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的忠于职守和治军严明。先写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汉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再一处对比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第三处对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汉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320-322

zhōujūnliǔ

qiān liǎnghàn 

    wénzhīhòuliùnián xiōngbiān nǎizōngzhèngliúwéijiāngjūn jūnshàng zhùhóuwéijiāngjūn jūnmén nèishǒuwéijiāngjūn jūnliǔ bèi 

    shàngláojūn zhìshàngménjūn zhíchí jiāngxiàsòngyíng érzhīliǔjūn jūnshìjiǎ ruìbīngrèn gòugōng chímǎn tiānxiānzhì  xiānyuē  tiānqiězhì  jūnménwèiyuē  jiāngjūnlìngyuē jūnzhōngwénjiāngjūnlìng wéntiānzhīzhào    shàngzhì yòu shìshàngnǎishǐ使shǐ使chíjiézhàojiāngjūn  láojūn  nǎichuányánkāimén ménshìwèicóngshǔchēyuē  jiāngjūnyuē jūnzhōngchí  shìtiānnǎiànpèixíng zhìyíng jiāngjūnchíbīngyuē  jièzhòuzhīshìbài qǐngjūnjiàn  tiānwéidòng gǎiróngshìchē shǐ使rénchēngxiè  huángjìngláojiāngjūn  chéngér 

    chūjūnmén qúnchénjiējīng wényuē  jiē zhēnjiāngjūn nǎngzhěshàng ménjūn ruòérěr jiāngér zhì érfàn  chēngshànzhějiǔzhī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¹,焉²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pì)之如医³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注释:¹所自起:从那里产生。²焉:表示承接。相当于“则”、“于是”。³医:医师。⁴攻:治。⁵然:那样。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¹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²。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³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¹⁰,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¹¹爱其身¹²,不爱人¹³,故贼人¹⁴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¹⁵、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¹⁶,不爱异家¹⁷,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¹⁸,具此而已矣¹⁹
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是天下做盗贼的也是这样。盗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盗别人家而自得利益。贼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所以抢夺他人身上东西而自得利益。这是什么原故呢?都是起于不相爱的缘故啊!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其家,诸侯互相攻打其国也是这样的。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扰乱他人的家而使自家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的国家,所以攻打别国而使自己国家得利。天下混乱的事,全都在这里了。
注释:¹当:同“尝”,尝试。²起不相爱:起源于互不相爱。³故:所以、于是。⁴亏:损害。⁵慈:慈爱。⁶是何也:这是什么缘故。⁷亦然:也一样。⁸盗:窃贼。⁹其室:自己家。¹⁰异室:异室,别人家。¹¹贼:强盗。¹²其身:自身。¹³不爱人:不爱别人之身。¹⁴贼人:伤害他人。贼,作动词。¹⁵相乱家:互相侵扰别人的家。¹⁶其家:自己的家。¹⁷异家:别人的家。¹⁸乱物:乱事。¹⁹具此而已矣:都具备在这里了。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¹使天下兼相爱²,爱人若爱其身³,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译文:细察它们的起因,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注释:¹若:如果。²兼相爱:互相关爱。³若爱其身:如同爱护自己身体一样。⁴犹:还、仍然。⁵视:看待。⁶恶施不孝:从何去行不孝。恶,同“何”。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¹不禁恶²而劝³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的“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注释:¹恶得:怎得、怎么能。²禁恶:禁止互相憎恶。³劝:鼓励。⁴交相恶:互相憎恨。交:互相。

jiānài

 xiānqín 

    shèngrénzhìtiānxiàwéishìzhě zhīluànzhīsuǒ yānnéngzhìzhī zhīluànzhīsuǒ néngzhì zhīzhīgōngrénzhīzhěrán zhīzhīsuǒ yānnénggōngzhī zhīzhīsuǒ nénggōng zhìluànzhěrán zhīluànzhīsuǒ yānnéngzhìzhī zhīluànzhīsuǒ néngzhì 

    shèngrénzhìtiānxiàwéishìzhě cháluànzhīsuǒ dāngcháluàn xiāngài chénzhīxiàojūn suǒwèiluàn ài ài kuīér ài àixiōng kuīxiōngér chénài àijūn kuījūnér suǒwèiluàn suīzhī xiōngzhī jūnzhīchén tiānxiàzhīsuǒwèiluàn ài ài kuīér xiōngài ài kuīér jūnài àichén kuīchénér shì jiēxiāngài suīzhìtiānxiàzhīwéidàozéizhě rán dàoàishì àishì qièshìshì zéiàishēn àirén zéirénshēn  jiēxiāngài suīzhìzhīxiāngluànjiā zhūhóuzhīxiānggōngguózhě rán àijiā àijiā luànjiājiā zhūhóuàiguó àiguó gōngguóguó tiānxiàzhīluàn ér 

    chá jiēxiāngài ruòshǐ使tiānxiàjiānxiāngài àirénruòàishēn yóuyǒuxiàozhě shìxiōngjūnruòshēn shīxiào yóuyǒuzhě shìchénruòshēn shī xiàoyǒu yóuyǒudàozéi shìrénzhīshìruòshì shuíqiè shìrénshēnruòshēn shuízéi dàozéiyǒu yóuyǒuzhīxiāngluànjiā zhūhóuzhīxiānggōngguózhě shìrénjiāruòjiā shuíluàn shìrénguóruòguó shuígōng zhīxiāngluànjiā zhūhóuzhīxiānggōngguózhěyǒu ruòshǐ使tiānxiàjiānxiāngài guóguóxiānggōng jiājiāxiāngluàn dàozéiyǒu jūnchénjiēnéngxiào ruòtiānxiàzhì 

    shèngrénzhìtiānxiàwéishìzhě jìnérquànài tiānxiàjiānxiāngàizhì jiāoxiāngluàn yuēquànàirénzhě  

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觉,召史嚚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六年,虢乃亡。《国语》
(guó)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yuè)¹立于西阿,公惧而走²。神曰:“无走!帝命曰:‘使³晋袭于尔门’。”公拜稽(qǐ)首,觉,召史嚚(yín)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rù)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六年,虢乃亡。《国语》
译文:虢国公梦见在宗庙里,有一位神人,脸上长着白毛还有老虎一样的爪,拿着钺站在西边的屋角,虢国公吓得要直接逃跑。神人说:“不要虎!天帝有令:‘让晋国袭击你的国家’。”虢国公下拜磕头后,就从梦中醒了过来,召来史嚚占问这个梦的吉凶。史嚚回答说:“如果如君主你所叙述的,那么这个神就是西方之神蓐收了。他是天上主管刑杀的神,上天命令的事情都是由它完成的。”虢国公下令把史嚚囚禁起来,并且要国人祝贺他做了个好梦。过了六年,虢国就灭亡了。
注释:¹钺:钺古代兵器。似斧而大,刃口呈弧形,长柄,金属制成,也有玉石做的。²走:跑。³使:派遣。⁴蓐收:又名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金神、秋神、西方之神、天之刑神,五行神之一。少昊之子及其辅佐神。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