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声住,蛩韵切,静寥寥门掩清秋夜。秋心凤阙,秋愁雁堞,秋梦蝴蝶。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
(zhēn)¹声住,蛩(qióng)韵切²,静寥(liáo)寥门掩清秋夜。秋心凤阙(què)³,秋愁雁堞(dié),秋梦蝴蝶。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
译文:捣衣的砧声已住,蟋蟀的叫声急促。静悄悄紧闭房门掩住了凄清的秋夜。心愁国事,身在异地秋愁怎样排解。奔波劳碌,时光飞逝,常有人生如梦的感觉。仰望今夜驿站上空的明月,是它牵起我十年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而迫切。
注释:泊罗阳驿:泊,暂住,寄宿。驿,驿站,古时供应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罗阳,地名,故址不详。¹砧:捣洗衣服的垫石。²蛩韵切:蟋蟀的叫声急促。蛩,蟋蟀。³凤阙:原为汉代的宫阙名,后用为皇宫的通称。这里指京城,朝廷。⁴雁堞:堞,城墙上的矮墙,雁堞即城墙上雁阵状的墙垛。这里代指城池。⁵秋梦蝴蝶: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说明作者人生如梦的感觉。⁶邮亭:即驿站。

  这首小令写秋夜寄居驿站时的感触和情思。小令以物动显景静,以景静衬心乱,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游子脉脉不忘的乡情。全曲清丽静谧,意境深邃。

  起首两句没有直接写秋,却通过两种秋声给人营造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古代妇女为给丈夫及家人裁制冬衣,常在秋天捣衣。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语码”,不仅点明季节,同时也给人许多联想,杜甫“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便是如此。“砧声住”,砧声已停,说明妇女们已回家歇息,已近夜深。“蛩韵切”,蛩鸣常用来指代秋声,蟋蟀的叫声越发凄切,使人更感哀愁。此刻,只有因思乡而未眠之人,才会注意蟋蟀的叫声,在他听来,这叫声使自己更加愁肠百结。人声消歇,虫声渐响,这两种声音一停一起,衬托出深夜的空寂无声。作者旅途寂寞,独坐驿馆,“门掩”二字突出孤寂之感。

  接下来作者连用三个秋字开头的排比句,将他告别帝都踏上归程时的满腹幽怨倾泻而出,言说自己愁肠百结,难以释怀。“秋心凤阙”,利用巧妙的拆字法,点明自己心忧朝廷。“秋心”即为“愁”字,此处愁凤阙,是指自己虽身处异地,但却担心国事。下旬“秋愁雁堞”与“愁凤阙”意义相近,均指国事多艰,边防堪忧。“秋梦蝴蝶”用庄周梦蝶典故,表达作者的人生如梦之感。诗人为功名生计四处奔走,多年坎坷,但却一无所获,恍如一梦。在科举和仕途失败者的队伍中,这是一种普遍心态。结尾二句读之令人肠断,诗人将自己的漂泊之感,思乡之心都寄与一轮明月,看似平淡,实则感慨良深,情感容量极为丰富。

参考资料:
1、 墙峻峰注评,国学经典丛书 元曲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206页

qìngdōngyuán··luóyáng驿--zhàoshànqìng

zhēnshēngzhùqióngyùnqièjìngliáoliáoményǎnqīngqiūqiūxīnfèngquēqiūchóuyàndiéqiūmèngdiéshízàixiāngxīnyóutíngyuè

铜雀台空锁暮云,金谷园荒成路尘。转头千载春,断肠几辈人。
铜雀台¹空锁(suǒ)暮云²,金谷园³荒成路尘。转头千载(zǎi)春,断肠几辈人。
译文:废弃的铜雀台上暮云笼罩,昔日的金谷园也早已成为路旁的尘土。一转眼已经经过千余年了,这世世代代该有多少辈的人曾经因王朝兴替而痛断肠啊。
注释:凭阑人:曲牌名。¹铜雀台:三国时曹操为显示自己的功业所造的楼台。²暮云:黄昏的云。³金谷园:西晋石崇所造的华丽别墅。

  这首小令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生情,作者借用两处历史遗迹,来表现对历史沧桑之变的感慨。这短短的四句,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感慨万千。

  “铜雀台空锁暮云,金谷园荒成路尘”两句,上下相对,句式工整,运用对偶和典故的手法。特别是一个“空。“字,一个“荒”字,将铜雀台和金谷园的如今颓败、衰落的形象展现了出来。铜雀台空空如也,只剩下那片乌云,金谷园也化作了路边的尘土。铜雀台与大英雄曹操紧密联系,金谷园与大富豪晋石联系密切。昔日的显赫一时,如今却也荒凉颓败,写实景,却也透着淡淡的叹息之情。

  “转头千载春,断肠几辈人”,一转眼,一切都成了历史,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大英雄、大富豪什么都没带走,只是令后人无限叹息。“转头”“断肠”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悲”写得深切、生动、形象。

  吊古伤今的诗曲不在少数,但该曲却有别于一般的作品。该曲用字凝练,意象丰富,且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极具对比性的意象来突出主旨,自成一格,印象深刻。

参考资料:
1、 (元)关汉卿等著;方青羽编著.元曲三百首彩图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3:第223页
2、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577页

pínglánrén··chūn怀huái--zhàoshànqìng

tóngquètáikōngsuǒyúnjīnyuánhuāngchéngchénzhuǎntóuqiānzàichūnduànchángbèirén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zhǔ)莲花脱锦衣收,风蓼(liǎo)¹青雕红穗(suì)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²城下,西津渡³口,北固山头。
译文:小洲边的野荷,花瓣脱落,粲绿的荷叶也已委靡。风中的秋蓼不再青葱,暗红色的穗花一派凄凄。堤岸的杨柳减了翠色,只留下几乎光秃的长条细细。这一切,同渡江行人的旅愁系结在一起。古往今来,离情别恨最是难以摆脱和忘记。镇江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一路上我都惆怅不已。
注释:瓜洲:在江苏邗江县南之运河入长江处,与镇江隔岸相对,为著名的古渡口。¹蓼:植物名,生水边,开鞭穗状小花。²南徐: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县。³西津渡:一名金陵渡,在镇江城西蒜山下的长江边。⁴北固:山名,在镇江市内长江岸上,为著名的古要塞与名胜地。

  长江素称天堑,横渡决无今日交通之便捷。所以古人渡江之时,无不心潮澎湃,产生各种各样不可名状的愁情。作者此时是从北岸的瓜洲渡往对岸,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该篇同同类作品渡江伊始即心绪联翩的通常作法不同,它选择表现的区段是“近岸”与“上岸”的部分。起首三句鼎足对,分写了洲渚、江滩、堤岸,虽也是由远及近,却已是渡行的结束,且所着笔描绘的,是举目所见的由植物所呈现的萧瑟秋景。这就使该曲有别于以表现大江江面为主的渡江之作,不以雄奇险豪为目的,而更多了一种冷落衰凉的旅愁情味。

  “堤柳绿减长条瘦”,是“渚莲”、“风蓼”萧索风景的延伸,也是此时距诗人最近的感受对象。作者遂以此为过渡,生发出离情别意的感慨。“今古悠悠”是从时间着笔,而继后的三处镇江地名则从空间入手,两相综合,便将别离之恨从秋景的细部拓展弥漫开来,有一种触目皆愁、挥之不去的意味。行程已经结束,而“别离情”却紧萦心头,这就写出了“渡瓜洲”的心绪。可见起首三句的景语,虽然局面不大,却有赋中见兴的效果。赵善庆所作散曲多为写景小令,而其笔下景语多近寒瘦,有孟郊、贾岛的风格。这在元散曲中虽不多见,却也别具一种特色。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渡瓜洲

shuǐxiānzi··guāzhōu--zhàoshànqìng

zhǔliánhuātuōjǐnshōufēngliǎoqīngdiāohóngsuìqiūliǔ绿jiǎnzhǎngtiáoshòuxíngrénláichóubiéqíngjīnyōuyōunánchéngxià西jīnkǒuběishāntóu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来时春社¹,去时秋社²,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nán)³,忙劫劫。春风堂搬寻王谢,巷陌(mò)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译文: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年年岁岁来来往往把寒热衔来搬去。喃喃鸣叫,忙碌飞奔,春风中堂搬翻飞寻找王谢时的繁华旧迹,却只见笼罩在夕照斜阳中的寻常巷陌。兴,见证了许多;亡,也尽由着评说。
注释:¹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²秋社:古代立秋后第五个戊日。³喃喃:燕子的叫声。⁴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⁵王谢:代指高门贵族。⁶乌衣巷:在金陵城内,是王、谢等两家豪门贵族聚居的地方。

  在此曲中,作者托情于燕,抒历史兴亡之叹。燕子有飞迁的习性,秋天飞往南方,春暖花开时再返回北方。作者用燕子的来去喻示时间的流逝,又赋予燕子以人的视角。

  接着写燕子喃喃细语,忙碌争飞,似乎在寻找王谢繁华旧迹,诉说人间兴亡之事,实际上是移情于燕子,将燕子的本能活动赋予人的主观意识。在只有“巷陌乌衣夕照斜”的无奈失望中,作者更是借燕子的口吻直接诉说历史兴亡的慨叹。全曲紧扣咏燕来怀古,继承了古人却又不拘泥、重复,立意新颖。尤其是移情手法的运用,使此曲更具婉转、曲折之妙。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是一个对偶句,依旧借助燕子的视角慨叹历史,文学上将这种手法称作“移情”,即将人的主观感受转移到某样事物上,使人物合一,强化情感的表达。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兴亡往事最终都付与评说,人世喧嚣也都归于“喃喃”之语。曲的结尾很有一种有淡世事的超然之感。

参考资料:
1、 关汉卿.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226

shānyáng··yànzi--zhàoshànqìng

láishíchūnshèshíqiūshèniánniánláibānhánnánnánmángjiéjiéchūnfēngtángshàngxúnwángxièxiàngzhàoxiéxìngduōjiànxiēwángdōujǐnshuō

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
山对面蓝¹堆翠岫(xiù)²,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zhuó)³雨蒹(jiān)(jiā)秀,沙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
译文:对面山上弥漫着一层蓝色的烟霭显得翠色越发浓稠,齐腰深的草染绿了沙洲。傲霜的橘柚茫茫然一片青苍,被雨水洗礼过的芦苇显得分外俊秀,隔着滔滔江水隐约可以看到远处的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意的,是那几片到处飘飞着的枯黄凋残的败柳叶儿。
注释:沉醉东风:曲牌名。湘阴:今湖南湘阴,在湘江下游,洞庭湖南岸。¹蓝:蓼蓝,一种可制作染料的草。²岫:山峰。³濯:冲洗。⁴潇湘:潇水、湘水,湖南的两条大江。此处以潇湘指洞庭湖一带。

  “山对面兰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这两句写的是远景。在“山对面”行走,作者看到对面山上层峦叠翠,路边的小草已长至人的半腰高,染绿了整个沙洲。一个“堆”字将山的颜色由“兰”至“翠”的情形写得有层次感,生动形象。一个“染”字将草的颜色写得型艳欲滴,同时也写出了草之多、之广。“齐腰”一词不仅说明草之高,草长得茂盛,同时也与前句的“对面”两相照应。透过优美的景色,可以感知诗人愉悦的心境。

  “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写的是近景,这才真正体现出了秋意。秋天里,果实累累,成熟的橘柚,颜色青黄相间,傲然挺立在秋风中,被秋雨洗涤过的芦苇,花开丛丛。诗人描写的清新爽朗的景象以及橘柚的颜色,展现了一幅南方的初秋之景。这两句隐隐透露出诗人喜悦的心情。“隔沧波隐隐江楼”,诗人站在江边远眺,隔着烟波浩渺的江面,隐隐看到了矗立在江对面的高楼。

  “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毕竟是秋天到了,虽然还有青青的草木,但万物还是开始零落,几片黄叶儿和残败的柳树告诉诗人湘潇的秋天到了。“几叶儿传黄败柳”一句写得秋意盎然,而“点破”一词用得生动传神,既有突然之意,又有自然而然之感。看到翠绿的山峦和青青的沙洲一片生机勃勃,诗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秋天要到来,直到看到几叶败柳,诗人才恍然大悟,自然之景再生机勃勃,但毕竟秋天到了,该到它掉落的时节了。

  这首小令远景近景结合,意境高远、广阔,基调明快,生机勃勃,只是在末尾处顺其自然地露出点点秋意,富有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578页

chénzuìdōngfēng··shānduìmiànlánduīcuìxiù--zhàoshànqìng

shānduìmiànlánduīcuìxiùcǎoyāo绿rǎnshāzhōuàoshuāngyòuqīngzhuójiānjiāxiùcāngyǐnyǐnjiānglóudiǎnxiāoxiāngwànqǐngqiūshìérchuánhuángbàiliǔ

雨痕著物润如酥,草色和烟近似无,岚光罩日浓如雾。正春风啼鹧鸪,斗娇羞粉女琼奴。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
雨痕著物润如酥¹,草色和烟近似无²,岚光³罩日浓如雾。正春风啼鹧(zhè)(gū),斗娇羞粉女琼奴。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
译文:雨水滋润着万物,土地一片酥软,草色和雨烟几乎看不出来。山间浓雾遮挡住了太阳,正是春风和暖的时候,鹧鸪不停的啼叫着,挑逗着娇羞的小姐和漂亮的丫鬟。六桥一片锦绣风光,壮丽的十里画图,风流的二月西湖。
注释:仲春:农历二月。¹酥:松软。²草色和烟近似无:草色和烟色在雨后几乎看不出来。³岚光:山林间的雾气。⁴鹧鸪:鸟名,形似鹌鹑。⁵粉女:美女。⁶琼奴:如玉的女仆。
枫枯叶,柳瘦丝,夕阳闲画阑十二。望晴空莹然如片纸,一行雁一行愁字。
枫枯叶,柳瘦丝,夕阳闲画阑十二。望晴空莹(yíng)¹如片纸,一行雁一行愁字。
译文:枫树树叶枯败,柳叶飘落,只剩下瘦长的柳枝。夕阳映照着的十二曲栏杆空空荡荡,不见人的影子。举头望天,长空明洁,犹如一张白纸。每当一行大雁飞过,就写下一行勾起愁情的大字。
注释:¹莹然:形容光洁明亮的样子。

  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秋日登楼远眺的画面。

  长空中雁飞成字,在诗词中已常有表现,如吴融《新雁》“一字横来背晚晖”、苏轼《虚飘飘》“雁字一行书绛霄”、张炎《解连环·孤雁》“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等等,但多是一笔带过。该曲将天空与雁行分开来铺写,秋雁的“一行愁字”就分外醒目;而这一切又是在枫枯柳瘦、夕阳空阑的铺垫下托出,悲秋伤寂之意也就格外惊心。前三句静止,映合“江楼”;后两句活动,紧扣“晚眺”:在章法上也颇为井然有序。作者写枫、柳、夕阳、画阑都不甚动声色,“晴空莹然”甚而有情怀释然之意,却在末句推点出“一行雁一行愁字”。产生抑扬变化的效果不算,登楼晚眺的思乡之意,也在字面以外显示出来了。

  稍后的散曲作家吴西逸,也有一首“落梅风”:“萦心事,惹恨词,更那堪动人秋思。画楼边几声新雁儿,不传书摆成个愁字。”末两句也颇为奇警。但雁行列队飞行,排成的不是“一”字就是“人”字,摆不成“愁”的复杂字样来;而“愁”字若作定语解释,则“一行雁一行愁字”要比“不传书摆成个愁字”更说得通。所以吴作极可能是受了该曲的影响;至少在读吴作之前,先应当读读这一篇。

晚天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璧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洒洒风泪湿罗裳。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
晚天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璧(bì)月词¹,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²上,洒洒风泪湿罗裳(cháng)。钗分凤凰,杯斟鹦鹉³,人拆鸳鸯。
译文:黄昏的天空宽广悠长,秋天的江水多么苍茫。夕阳挂在山腰上,大雁背着斜阳高飞。粉红的唇齿间淌出香艳的歌曲,我还记得在当年游船上的往事。那时的我在秋风中落下泪水,泪水沾湿了衣裳。我们把金钗分开作纪念,鹦鹉螺杯里斟满了酒浆。我们却像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
注释:中吕:宫调名,中吕宫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普天乐:曲牌名,正体句式为三三、四四、三三、七七、四四四。¹璧月词:艳歌。南朝陈后主曾为张贵妃、孔贵嫔作歌,有“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之句。²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常用作对船的美称。³鹦鹉:指用鹦鹉螺(一种海螺)螺壳制作的酒杯。

  此曲一开始就将镜头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斜暮江景图画。此曲前四句写秋江晚景,描绘眼前的情境;中间四句叙事,追忆分别时之场景;末三句用鼎足对细写分别的情形,表现别离思情。全曲感情笃厚,韵致曲折,写景明洁洗练,风格清丽婉美,雅而不俗。

  开始“晚天长,秋水苍”一句,既有远景——广阔的天空,也有近景——苍茫的江水。接着“山腰落日,雁背斜阳”,这是中景,夕阳西下,落至半山腰上,斜阳落在低翔的大雁的背上。前四句两两对仗,仅点列天、水、山、日诸物,却将秋江黄昏的风神鲜明地呈现出来。江天寥廓,落日衔山,为人物开展思想活动预设了富于抒情性的外部环境。

  接下来作者由景生情:“璧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很自然地由眼前的“秋江”之景过渡到了“忆别”的思绪。这里既添出了江上的佳人,她唱的又是有关男女之情的艳歌,自然激起了作者对分别的女友的怀念和忆想。“犹记当年兰舟上”一句巧妙地化用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句。同样是在萧飒的秋天分手“独上兰舟”,而曲中的女友却抑制不住感情。“洒西风,泪湿罗裳”,伴着飒飒的西风和哀怨的曲子,相别恋人,不住满心伤感的恋人双双潸然泪下,浸透衣衫。

  最后,作者用排比手法,即用一组鼎足对来细绘恋人分手时的情景:“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凤凰钗,一分为二,斟满鹦鹉杯相互践行,作者和恋人终于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恩爱情侣不得不天各一方。“凤凰”“鹦鹉”“鸳鸯”都是鸟类,并且在自然界都是以成双成对的形式出现的,当然在这里各自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这是元散曲在对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更是渲染了一种伤感凄凉的氛围,读来令人哀婉、叹息。

  作者在回忆中追叙离别的场面,那“璧月词,朱唇唱”和“洒西风,泪湿罗裳”的实景,“杯斟鹦鹉,人拆鸳鸯”的落空心境,虚虚实实,都深深刻在诗人的脑海,而结尾处表达的明明相爱的恋人却被迫分开的无奈与怨恨之情,更是感人至深。小令以回忆写离别,另辟蹊径,视角新颖独特;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令人读后遐想翩翩,回味无穷;且全文多处化词入曲,以写词的手法作曲,风格婉约雅致,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参考资料:
1、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224
2、 傅德岷 余曲.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图文本.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162
3、 陈思思 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下).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75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稻粱¹肥,蒹(jiān)(jiā)²³。黄添篱落,绿淡汀(tīng)。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译文:稻谷高粱成熟肥大,芦草也开花吐穗。黄澄澄的果实挂满了村落的篱笆,水中小岛上的绿草枯萎暗淡。林中树木的叶子已经凋落,山体也因植物枯败越发消瘦。沙鸥因汀晓潮水涨落的时期而乘风飞起,远望深秋时节被烟雾笼罩着的碧波万顷的江面。距地半竿的落日余晖下,大雁一声长鸣,飞过几处高楼。
注释:普天乐:曲牌名,四十六字。¹稻粱:稻谷和高粱,此处泛指庄稼。²蒹葭:芦苇。³秀:开花吐穗。⁴篱落:住家的篱笆。落:人聚居之处。⁵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⁶沙鸟:指海鸥、沙鸥。⁷几处危楼:几处高耸的楼阁。危:高耸的样子。

  这首曲子描述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色:庄稼、荻花、江水等,同时结合“江”这个特定的地点来描写。曲子用词丰富恰切:肥、秀,黄、绿,空、瘦。将本没有感情的事物赋予感情,形象生动。

  作者漫步秋日的江畔,首先映人眼帘的是田间地头的景象:稻谷、高粱等庄稼长势喜人,预示丰收在望。一个“肥”字摹状出谷物沉甸甸的姿态。江边的芦苇也已秀穗,荻花飘舞。不远的地方散落着疏疏落落几户人家,但见院墙篱笆,已逐渐被收获庄稼的黄色所装饰;而江中小洲,也淡去了绿色,抹上一层秋天枯黄的色彩。走近细瞧,树叶飘零,秋意更浓了。抬头看山,山容消瘦。“瘦”谓因树叶凋零,山仿佛褪去了春夏时节的盛装,露出山体,故而显得消瘦。再观江景:沙鸥在水面翻飞,似乎在报知潮涨潮落,烟雾迷蒙,秋色更显深沉。正当作者沉浸在萧索凄清的秋景之中时,一声过路的雁鸣,打破了秋野的寂静。夕阳西下,四周的几栋楼阁,在渐次浓重的暮色衬托下,却显得更加高耸。

  全曲在写景上抓住最能体现秋天季节特点的景物予以表现,田野肥实密致的庄稼、江中沙渚上随风飘舞的荻花、辽阔迷茫的江水,共同构成一幅俊雅清丽的秋日图画。同时,作者写景层次清晰,静景与动景结合,并善于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视点来刻画景物。如第一层次为平视所见之景,即从第一句至第四句,视点在岸上与江中来回移动。“稻粱肥”“黄添篱落”状江边田野之景,“蒹葭秀”“绿淡汀洲”又转为对江景的展现。第二层写远景。无边落木萧萧下,显露出山体的清癯之形与怪石的嶙峋之态,这种整体感受只有远观才能获得。第三层转人仰视,沙鸟翻飞,传递着潮涨潮落的信息。第四层乃作者因情设景,以疏淡之笔将落日、飞雁、危楼等触发乡思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完成了整幅画卷的描摹。

  全曲措辞凝练,对仗工稳;笔调清丽,随笔点染,皆成画境,给人恬静凄清之美。小令在明净远大的境界中流露出丝丝感伤。

参考资料:
1、 赵义山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第612页
晚天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壁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洒西风泪湿罗裳。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
¹天长²,秋水苍。山腰落日,雁(yàn)背斜阳。壁(bì)月词³,朱唇唱。犹记当年斜舟上,洒西风泪湿罗裳(cháng)。钗分凤凰,杯斟鹦(yīng)(wǔ),人拆鸳鸯。
译文:黄昏的天空宽广悠长,秋天的江水多么苍茫。山腰上夕阳落下,大雁的孤影映照着夕阳。粉红的唇齿间淌出香艳的歌曲,我还记得在当年游船上的往事。那时的我在秋风中落下泪水,那泪水沾湿了衣裳。我们把金钗分开作纪念,鹦鹉螺杯里斟满了酒浆。我们却像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
注释:普天乐:曲牌名,四十六字。¹晚:傍晚。²长:指秋江水长。³璧月词:艳歌。南朝陈后主曾为张贵妃、孔贵嫔作歌,有“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之句。⁴鹦鹉:指用鹦鹉螺(一种海螺)螺壳制作的酒杯。

  首先“晚天长,秋水苍”一句,既有远景——广阔的天空,也有近景——苍茫的江水。全曲一开始就将镜头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斜暮江景图画。接着“山腰落日,雁背斜阳”,这是中景,夕阳西下,落至半山腰上,斜阳落在低翔的大雁的背上。

  接下来诗人由景生情:“壁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很自然地由眼前的“秋江”之景过渡到了“忆别”的思绪。“犹记当年兰舟上”一句巧妙地化用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句。“洒西风,泪湿罗裳”,伴着飒飒的西风和哀怨的曲子,相别恋人,不住满心伤感的恋人双双潸然泪下,浸透衣衫。

  最后,诗人用排比手法来描写恋人分手时的情景:“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凤凰钗,一分为二,斟满鹦鹉杯相互践行,诗人和恋人终于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恩爱情侣不得不天各一方。“凤凰”“鹦鹉”“鸳鸯”都是鸟类,并且在自然界都是以成双成对的形式出现的,当然在这里各自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这种排比,更是渲染了一种伤感凄凉的氛围,读来令人哀婉、叹息。

  诗人在回忆中追叙离别的场面,那“壁月词,朱唇唱”和“洒西风,泪湿罗裳”的实景,“杯斟鹦鹉,人拆鸳鸯”的落空心境,虚虚实实,都深深刻在诗人的脑海,而结尾处表达的明明相爱的恋人却被迫分开的无奈与怨恨之情,更是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575页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