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凡卉与时谢¹,妍(yán)²丽兹晨。
译文:平常的花草都随时令的变迁而凋谢,唯有这美丽的芍药仍在今晨开放。
注释:¹与时谢:指随着时令的变化而凋落。²妍华:美丽的花。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qī)¹醉浓露,窈(yǎo)(tiǎo)²留馀春。
译文:溢满露珠的鲜红的花朵,像喝醉了甘醇微微倾斜,美好的姿态留给了将逝的暮春。
注释:¹欹红:倾斜的意思,欹红,倾斜的红花。²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这里形容芍药花姿态的美好。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孤赏白日暮,暄(xuān)¹动摇频。
译文:独自欣赏一直到西阳下沉,温暖的春风把枝叶摇动频频。
注释:¹暄风:暄,(太阳)温暖,暄风即暖风。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译文:浓郁芳香自窗外透入,好似与静卧的人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愿致溱(zhēn)(wěi)¹,悠悠南国²人。
译文:真想像《溱洧》诗中的少男少女一样,摘一朵芍药花赠给悠悠的南国美人。
注释:¹溱洧赠:溱洧,郑国的两条水名,在今河南境内。古之芍药为香草名,青年男女以芍药相赠表示愿结情好。²南国:江南。

  姚范《授鹑堂笔记》卷四十四说:“花卉九首(自注:指柳宗元《戏题阶前芍药》和苏东坡、党怀英等人的八首描写花卉的诗)…….元裕之尝请赵闲闲秉文共作一轴,自题其后云:‘柳州(柳宗元)怨之愈深,其辞愈缓,得古诗之正,其清新婉丽,六朝辞人少有及者……”元裕之认为“怨之愈深,其辞愈缓”是《戏题阶前芍药》高出其他几首花卉诗之处,而“清新婉丽”是六朝辞人所缺乏的。这样的评价毫不夸饰,恰如其分。柳宗元在这首诗中用戏谑的语气,轻松的笔调,清新的词句刻画芍药不同凡花的美好形象,极委婉曲折地抒发了诗人的“复起为人”的愿望。

  诗一开头就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以突出芍药不同于普通花卉。“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欹红醉浓露,窃窕留余春。”众花大多随着春天的到来开放,也随着春天的逝去凋零,而芍药却把花儿开放在暮春时节。那鲜艳的花朵,露珠滚动,把枝条压得有些倾斜了,极像多饮了一杯佳酿而有点微醺的佳人,那美丽的姿态,把春天匆匆的脚步也换留住了。作者的刻画表现了芍药超凡脱俗、卓然独立的品性。花如其人,芍药的形象实则诗人自我品性的物化。

  接着,作者继续状写芍药自我欣赏的倩影和醉人的芳香。“孤赏红日暮,暄风动摇频。”和煦的春风轻轻地摇曳着芍药的枝叶,那婀娜的身影是那样的柔美。在没有百花争姘斗艳的春未,它并不感到孤独,它在欣赏自我,看重并保持自己的高洁。“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夜晚,芍药沁人的芳香飘进窗内,好似来与静卧的人亲近。这四句诗用拟人的手法,把芍药人格化,极富情趣。写花的“孤赏”也是写人的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柳宗元虽然在政治上惨遭失败,但他仍然执着理想,坚持既定的人生目标,“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何焯《义门读书记》说:“愿致溱洧赠”二句,陈思玉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结句虽戏,亦《楚辞》以美人为君子之旨也。”芍药美丽芬芳,高贵典雅,象征人的美好品德,也是作者自喻。好花赠美人,美人有喻君子之意。柳宗元少有大志,才华横溢,用世之心极切,可是流贬永州,一弃十年,虽然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实际上是“拘囚”身份,是一个“闲员”,抱负不能实现,才华得不到施展,就象一朵被抛弃在荒野的芍药。为此他痛苦,愤懑,然而又始终没有放弃,孜孜以求,希图进用。诗的结句极其巧妙而委婉地表达了急于用世,希求援引的愿望,因此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戏题阶前芍药》在艺术手法上主要是一个“戏”字,全诗用戏谑的口吻,加上拟人手法的运用,文辞清新,意味蕴藉,难怪近人藤元粹称这首诗“可为后人咏物轨范也”。

jiēqiánsháoyào--liǔzōngyuán

fánhuìshíxièyánhuáchén

hóngzuìnóngyǎotiǎoliúchūn

shǎngbáixuānfēngdòngyáopín

chuāngǎifāngyōuzhīxiāngqīn

yuànzhìqínwěizèngyōuyōunánguórén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少时陈力¹²公侯³,许国不复为身谋
译文:从小就发奋图强希望建功立业,以身许国从未想过谋取个人幸福。
注释:¹陈力:贡献才力。²希:期望。³公侯:古代五等爵位中最高的两级。这里指创建公侯般的业绩。⁴许国:为国家献身,效力。许,应允。⁵为身谋:为自已打算。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风波一跌¹逝万里²,壮心³瓦解空缧(léi)
译文:在政治风波中跌倒被贬万里之外,壮志瓦解成了未被捆绑的囚徒。
注释:¹风波一跌:指在永贞元年(805年)参加革新运动而被贬的事。跌,失足、挫折。²逝万里:指被贬谪到遥远的永州。逝,去、往、迁。³壮心:雄心壮志。⁴缧囚:被拘禁的囚犯。缧,拘囚犯人的绳索。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缧囚终老无余事¹,愿卜(bǔ)²湘西³(rǎn)溪地。
译文:囚居到老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只愿在潇水冉溪边上选个居处。
注释:¹余事:以外的事。馀,以后,以外。²卜:选择。³湘西:潇水西边。柳宗元诗文中常以湘代潇。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却学寿张¹(fán)敬侯²,种漆南园³待成器。
译文:学习那东汉的寿张侯樊重,在南园种上漆树待它成材后制作器物。
注释:¹寿张:地名,即今山东省寿张县。²樊敬侯:指东汉人樊重,字君云,汉光武帝的内戚。封寿张侯,死后缢号为“敬”,故又称樊敬侯。³种漆南园:据《后汉书》记载,樊重想做器物,但没有木材,便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都嘲笑他。日后树长成材,器物终于做成了。嘲笑过他的人都来向他借用。

  全诗前四句写被贬前的事情,柳宗元少年得志,21岁考取进士,26岁又中博学宏词科高第,授集贤殿正字,后又任蓝田县蔚,监察御史里行。在“永贞革新”中,他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成为改革派中的重要骨干。王叔文集团执政的时间总共半年,真正大刀阔斧改革朝政也不过两、三个月,但却有力打击了弄权的宦官和跋扈的藩镇,革除弊政,打击贪暴,选用贤能,减免赋税,“百姓相聚欢呼大喜”。这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王叔文集团被称为“二王、刘、柳”,这足可见柳宗元在改革派中的地位与影响。他后来在信中自述“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寄许京兆孟容书》),也充分表明了他在推动当时的改革斗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前两句写了年青时的抱负,渴望贡献才力创建公侯般的业绩,决心报效国家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三、四句是对参与“永贞革新”遭到挫折的概写,像一只搏击长空的苍鹰,突遭险遇,“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变成了“笼鹰”,被贬到遥远的永州,壮心瓦解徒然落得个囚犯的身分。从“超取显美”的朝中命官到流落南荒的谪吏,打击是残酷的,身心都受到摧残,。然而,即使万受摈弃,名列囚籍,也“不更乎其内”,“不变其操”,这就他的胸襟和节操。

  后四句写今后的打算,“缧囚终老无馀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囚徒到老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只希望在潇水冉溪边选择一块地安居。调子不高,先抑后扬。他喜爱这里的风光“尤绝”,“清莹秀澈,锵鸣金石”,故改“冉溪”为“愚溪”,还在溪边构建“愚堂”,并写了一系列以愚溪为题材的诗文。“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姑且学习寿张侯樊重的榜样,在南园种上漆树,待它长大成材后制做器具。柳宗元在这里引用樊敬侯这一历史典故,表明自己不甘心无所作为,决心像樊重那样,不怕打击嘲笑,经过长期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种漆南园”不过是一个比喻,不仅仅局限于种树,而包括培养人才,“复操为文”等等。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

rǎn--liǔzōngyuán

shǎoshíchéngōnghóuguówèishēnmóu

fēngdiēshìwànzhuàngxīnjiěkōngléiqiú

léiqiúzhōnglǎoshìyuànboxiāng西rǎn

quèxué寿shòuzhāngfánjìnghóuzhǒngnányuándàichéng

杨白花,风吹渡江水。
杨白花¹,风吹渡江水。
译文:杨柳轻轻地飘着白花,被风吹过长江岸。
注释:杨白花:乐府杂曲歌辞名。¹杨白花:白色的杨柳花絮。
坐令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
坐令¹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
译文:致使宫中绿叶凋零无颜色,你却摇荡着万里春光。
注释:¹坐令:致使。
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
茫茫晓日下长秋¹,哀歌未断城鸦(yā)起。
译文:旭日的光芒刚刚照进长秋宫,怨歌未了又闻啼鸦城头信雌黄。
注释:¹长秋:汉代皇后宫名。

  《杨白花》这首诗是柳宗元在永州后期写的一首乐府旧题诗。许顗《彦周诗话》说:“子厚乐府杨白花,言婉而情深,古今绝唱也。”有人说这诗是作者自况,也有人说是作者读书咏史,不是自况。但不管是什么,读者从诗中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去探讨,就可以知道了。

  作者在诗中第一句就直描杨白花被风吹走了,吹到江南去了,风吹走的不仅仅杨花,吹走的更是宫中的春光。人去楼空,即使是春的季节,却已无春意,因为整个宫里的树木都已凋落了,没有一点春色。作者用极简洁直白的语言抒写在大好时光里却感受不到春意的遗憾之情。这就像宫廷大贬有用之才后,朝廷已无栋梁之才,就没有了勃勃生机,就不能振兴中唐业已颓败的形势。作者在诗的前两句中直呼直叙,使得全诗蒙上悲愤怨恨的情绪色彩,读者读罢无不为之心中震撼,为之动容,为之流泪。

  这首诗,是作者站在朝廷的角度,从朝廷的立场来写的,所以这首诗应写于柳宗元在永州的后期。因为在永的后期,作者的思想已发生了变化,回乡无望,他作好了在永长期呆下去的思想准备,因而也改变了他刚到永州时仅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从更广阔的角度,认为朝廷大贬有识之士,也是朝廷的悲剧。宫中凋零,而江南却是柳色青青,白絮翻飞,春光融融。但是江南春色却没有人赏识,那春光就毫无意义。大贬有用之材,对朝廷,对人才个体都是重大损失。

  最后一句,作者更是借用诗题的源头,来诉说悲愤之情。通宵达旦歌之的是“悲绝的哀歌”,哀什么,悲什么呢?托“白花”抒哀怨之情者,古已有之,比如《诗经·小雅·白华》就是借菅、茅白花起兴,抒发了一个被遗弃了的女子对情人朝思暮想的哀怨。然而,这首诗决不是男女之间的相思离别情。柳宗元主张的是“文以载道”,他的诗文作品无不是饱含他个人的政治理想、治国主张和他失败之后的悲愤之情。只不过这首诗,作者所站的角度不一样,他从另一个角度借用想象,抒发自己被贬的情感。纵观柳的诗文,他写男女悲欢之情的作品是没有的。他是一个有救国复兴主张的人,这首诗的悲哀是人才的悲哀,作者是从朝廷的角度,来抒写对人才的呼唤,抒写对朝廷滥贬人才的悲愤之情,抒写的是作者对朝廷怨而不恨,悲而不怒的复杂情感。这首诗字字句句都包含了悲愤、哀婉之情,没有切肤之痛,是不可能写得出的。

yángbáihuā--liǔzōngyuán

yángbáihuāfēngchuījiāngshuǐ

zuòlìnggōngshùyányáodàngchūnguāngqiānwàn

mángmángxiǎoxiàzhǎngqiūāiwèiduànchéng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
稍稍¹雨侵竹,翻翻²鹊惊丛。
译文:萧萧的夜雨随风袭入竹林,惊恐的鸦鹊翻飞于林丛之中。
注释:¹稍稍:萧森,阴晦。²翻翻:翩翩,鸟飞轻疾的样子。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美人¹隔湘浦(pǔ)²,一夕生秋风。
译文:思念的人儿被阻隔在河的对岸,整夜里刮着瑟瑟寒风。
注释:¹美人:此指吴武陵。²湘浦:潇水边。湘,这儿实为潇水。浦,水边。
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
积雾人(yǎo)¹难极²,沧³波浩无穷。
译文:浓浓云雾,茫然无际,苍苍潇水,波涛汹汹。
注释:¹人:幽暗深远。²极:穷尽,这儿指看到尽头。³沧:水青苍色。
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
相思岂云¹远,即席²莫与同³
译文:所思念的人儿怎说得上遥远?只可惜在座席上不能与他同膝共咏。
注释:¹云:谓,说。这儿是说得上的意思。²即席:就席,在座席上。³莫与同:不能与他同坐。莫,没,不。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
若人¹²奇音,朱弦縆(gēng)³枯桐
译文:这美人心中怀藏奇妙的乐曲,焦桐木上,紧绷的丝弦根根朱红。
注释:¹若人:伊人,此人。若,此。²抱:怀有。³縆:紧绷。这儿指琴弦紧紧地张在琴上。⁴枯桐:焦枯的桐木。这儿借指琴身。
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清商¹²西颢(hào)³,泛滟(yàn)长空。
译文:清商曲调在秋空中飞扬激荡,犹如闪动的浮光映射到苍穹。
注释:¹清商:古代以宫、商、角、徵、羽表示五阶声律,商音清越,故名清商。²激:激扬,飞荡。³西颢:秋天。古人以东南西北配春夏秋冬,西代表秋。又古人称西方为颢天。颢:白色。⁴泛滟:浮光闪动的样子。这儿比喻琴声美妙感人,使人心波动荡。⁵凌:直冲向上。
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
自得¹本无作²,天成³非功
译文:琴曲得自内心真情而非做作,天然而成岂有半点人为的加工。
注释:¹自得:自有所得,自己心中有所感受体会。得,心得感受。²作:造作,做作。³天成:天然而成,不借助人力。⁴谅:确实,真的。⁵功:人工。
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希声¹(bì)²大朴³,聋俗何由
译文:但细微的心声被封闭在心里,耳聋的俗人又从哪儿能知情听懂?
注释:¹希声:细微的声音。希,细。²閟:关闭,封闭。³大朴:本质,本性。大,重大的,基本的。朴,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借指朴质的天性。⁴聋俗:愚昧不明事理的世俗之人。聋,听觉丧失或迟钝,喻愚昧无知。⁵何由:由何,从何。⁶聪:听觉灵敏,听得很清楚。
这首诗可以分为二层。第一层为开头八句,写诗人在初秋夜坐之时对吴武陵的思念之情,充满了关切和同情。这种思念之情由“一夕生秋风”而引起。凄雨侵竹,惊鸟翻飞,浓雾弥漫,烟波浩渺,勾勒出一片秋夜乍寒凄凉的景象,这衬托出诗人被贬谪的愁苦忧戚的心情,也暗示出朝廷的黑暗和政局的险恶。正直不屈的才士横遭打击和迫害,如鹊鸟在寒冷的风雨中栖居无所,惊惧难安。他们被贬谪到边荒,毫无出路,如浓雾烟波无穷无尽一样。这里,诗人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忧愤痛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吴武陵的惺惺相惜和深切同情。诗人由己及友,很自然地勾起了对吴武陵的思念,他们同病相怜,在初秋风雨之夜都会愁苦难当的。第二层为后面八句,写诗人对吴武陵琴艺和才华的高度赞赏,为人才被埋没而深表愤慨。首先,诗人写吴武陵的琴弦和琴身,十分华丽名贵,为下面写琴声的美妙作一铺垫。然后写琴音的清扬流荡,作者用浮光闪动上激秋空来比喻,十分新奇巧妙。琴声清越,可以上凌天空,使人体会到琴声的穿透力强,曲调高远。琴声激荡,如波光闪耀,粼粼夺目,使人体会到琴声中激情洋溢,而且音质清丽,曲调流畅。这两句又与秋天和潇江景物紧紧相扣,运用比喻不但贴切,而且自然。其次写琴曲的自得天成。这就是说,琴曲是吴武陵内心真情的流露,没有丝毫的造作和人为的刻意。吴武陵的志趣高远,才华横溢,已不言而喻。最后两句,诗人为吴武陵的才华被埋没而抱屈不平,深表愤疾。吴武陵琴声美妙清越,但对权贵来说,只是听不见的细微声音。吴武陵在被贬之后,刚直不屈,其本性朴质如初,毫无亏损,他心中流露的真情志趣,权贵们不仅不愿听赏,而且也是无法听懂无法理解的。权贵们正如聋子一样,对才士的情趣、忧愤、才华根本就感受不到。这里,柳宗元用辛辣的嘲讽表达了心中无比的愤慨,为朋友,也为自己。

chūqiūzuòzènglíng--liǔzōngyuán

shāoshāoqīnzhúfānfānquèjīngcóng

měirénxiāngshēngqiūfēng

yǎonáncānghàoqióng

xiāngyúnyuǎntóng

ruòrénbàoyīnzhūxiángēngtóng

qīngshāng西hàofànyànlíngzhǎngkōng

běnzuòtiānchéngliàngfēigōng

shēnglóngyóucōng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悠悠雨初霁(jì)¹,独绕清溪曲。
译文: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
注释:¹霁: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译文:用拐杖试探荒野中泉水的深浅,解下带子把嫩竹围起。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译文: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幸此息营营¹,啸歌静炎燠(yù)²
译文: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
注释:¹营营:谋求。 ²炎燠: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似乎是在自我表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许国不复为身谋”,要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肯定会付出不少的代价。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

  “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 动求静”;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中所创设出来的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由于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而对世俗的淡漠,来自于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的结果。因而,他能够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

  《夏初雨后寻愚溪》,跟他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他坚持了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拼搏时期,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xiàchūhòuxún--liǔzōngyuán

yōuyōuchūràoqīng

yǐnzhàngshìhuāngquánjiědàiwéixīnzhú

chényínshìsuǒ

xìngyíngyíngxiàojìngyán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橘柚(yòu)怀贞质¹,受命²此炎方³
译文:橘柚怀有坚贞的品性,受自然的使命生长在炎热的南方。
注释:¹贞质:坚定不移的本质。²受命:受大自然的命令。³炎方:南方,此谓永州。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密林耀朱绿¹,晚岁有馀(yú)²
译文:茂密的林中,叶绿下耀眼的是那橙黄的果子,成熟的果实在岁末还散发阵阵芳香。
注释:¹朱绿:指橘柚树的果实和叶子红绿相映。²馀芳:橘柚的果实到了年末还散发出香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殊风¹限清汉²,飞雪滞(zhì)故乡。
译文:不同的品质以淮河为界,漫天飞舞的雪花滞留在北国故乡。
注释:¹殊风:指长江南北土风各异。²清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就变成了枳。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¹
译文:手攀橘柚枝条叹息什么呢?双目凝望着北面的熊、湘两山。
注释:¹熊与湘:熊,熊耳山,在河南卢氏县南;湘,湘山,一名艑山,即现在的君山,在洞庭湖中。

  柳宗元对屈原的思想和品格十分敬仰,在长期的贬黜生活中,他以屈原为楷模,决心追随前烈。由于相同的经历,屈原作品里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他思想上引起了强烈共鸣。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他的作品常常提到屈原,并善于化用屈赋的词语、典故。《南中荣橘柚》这首诗就借用了《橘颂》里的典故,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

  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开头两句化用屈原《橘颂》里的诗句:“后皇嘉树,桔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柚生长在南方,就适应了这里的水土,不能迁移,像是接受上天的使命;它们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三四句从上面两句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果实成熟的季节,金黄的橘子在密密的树叶里显露出来,红绿相映,色彩斑烂,特别耀眼。橘柚四季长青,郁郁葱葱,不怕严寒,经冬不衰,到一年将尽的时候还散发出香味。“晚岁有馀芳”句与张九龄《感遇》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意思相同。

  橘柚受命江南,不可北移,可作者受命之地本在北方。诗的后面四句,由橘柚的“受命不迁”引发自己被迫南来的感慨。“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由于地理的原因,长江南北气候不同,风俗有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现象只有北方的故乡才有。柳宗元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安,那里本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是自己踏上人生道路,实现济世抱负的用武之地。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可自己却不能像橘柚那样生活在原来的出生之地,而被贬谪至“风俗绝不相同”的南蛮之地。“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在思归不能,万般无耐之中,只能手攀橘柚枝条凝望长江边的熊耳山和湘山发出声声叹息。故乡只可望而不可及,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一种长久积郁心中的不平和怨愤。

nánzhōngróngyòu--liǔzōngyuán

yòu怀huáizhēnzhìshòumìngyánfāng

lín耀yàozhū绿wǎnsuìyǒufāng

shūfēngxiànqīnghànfēixuězhìxiāng

pāntiáosuǒtànběiwàngxióngxiāng

祇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
(qí)¹夕阳亭²,共倾三昧³酒。
译文:夕阳斜照着幽静的法华寺的西亭,我们抛开心头的杂念而开怀畅饮。
注释:¹祇树:即祇树给孤独园,释迦往舍卫国说法时暂居之处。此处指法华寺。²夕阳亭:即永州法华寺西亭。³三昧:佛教语,即心神平静,杂念止息之意,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
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
雾暗水连阶¹,月明花覆牖(yǒu)²
译文:朦胧的雾色里池水漫上西亭的台阶;皎洁的月光在窗上投下了美丽的花影。
注释:¹水连阶:本意指池水漫涨,连接西亭的台阶。实意是坐在西亭中,一眼望去,潇水绕城而过,远接天际。²牖:窗户。
莫厌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¹²(zūn)³前醉,相看未白首。
译文:何须担心害怕今夜樽前沉醉,看头上的青丝就不必为悲苦所幽禁。
注释:¹莫:不要。²厌:厌恶、害怕、担心。³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据柳宗元的《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构法华寺西亭》、以及《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等文 章,可以看出该文应写于元和四年。《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曰:“间岁,元克己由柱下史亦谪焉而来。无几何,以文从余者多萃焉。是夜,会兹亭者凡八人。既醉,克己欲志是会以贻于后,咸命为诗,而授余序。”元克己于元和四年谪永,柳宗元于元和五年五月移居愚溪侧旁。因此,该诗与《序》作于元和四年无疑。

  柳宗元何以能逃逸出昔日的苦闷心境,进而步入一种少有的旷达境界呢?我想大概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至元和四年前后,柳宗元对江南的梅雨湿热气候有所适应,身体有所好转,不再是“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的那种初来永州的感觉。其二,相继被贬谪来永的官员与慕名求教的学子的不断增多,使柳宗元的心里也渐渐淡化了初来永州时的那种被抛弃、被荒废、被折磨、被摧残的孤愤心态。其三,母、妻病亡的惨痛,王叔文之死的阴影也随时间的流逝而渐趋平缓,压抑、苦闷的心理有所缓解。从而,眼界骤然开阔起来:昔日的南蛮之地,奄忽间在那郁闷的胸中生出些许美来,并不断激发其观游的欲望与创作的快感。如在《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中欣然写道:“丛莽下颓,万类皆出,旷焉茫焉,天为之益高,地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泽之大,咸若有增广之者。夫其地之奇,必以遗乎后,不可旷也。”

  从总体上看,《法华寺西亭夜饮》在柳宗元诗歌中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堪与《江雪》《渔翁》相并提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这首诗中赋与比、象与兴应用得如同羚羊挂角,天衣无缝。在其平淡而简朴的文字里,隐藏的却是他那翻滚的思绪和那难以平静的激情。正如钟嵘于《诗品》中所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诗先从“法华寺西亭”写起,用“释迦往舍卫国说法时暂居之处,即祗树给孤独园”来喻法华寺,其意有二,一是指出了西亭在夕阳下的幽静;二是道出了他们这些贬谪之士南来永州,如同释迦讲法于舍卫国一般,属于生命的一种过程。于是,相互勉励道:人生于世,得抛开一切烦恼,举杯把盏,开怀畅饮。因此,“共倾三昧酒”短短5字,可谓是畅快洒脱,仿若将贬谪之痛、前途之忧置之九霄云外,淡忘得个干净,全然一股李白式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

  人常言:酒逢知己饮,话向故人说。柳宗元与元克己这样一群落难异乡而不得志的文人墨客,有缘相聚在这幽静的西亭,酒成了他们唯一排遣郁闷麻醉神经的最佳言语。其实,在人类文化史上,无论中外,酒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营造氛围的物品。因此,古往今来,借酒浇愁的文学作品,可谓是船装车载,难以尽数。最耐人寻味的有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刘伶的《酒德颂》:“兀然而醉,怳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见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

  柳宗元与元克己等人对酒当歌,不觉天色渐暗,月上梢头,醉态朦胧中从西亭望去,只见那暮色中的池水漫上西亭的台阶;皎洁的月光在窗上投下美丽的花影。于是,柳宗元笔锋一转,像电影画面一样地由室内的叙谈与把盏切换到了对窗外景色的描摹:“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通过两组特写镜头将朦胧的暮色与漫涨的池水、皎洁的明月与窗外的花影这些远近大小不同的景物联系在一起,构筑成了一幅鲜活生动、幽静典雅、清丽柔美的画卷。置身于这样仙境般的画卷中,还有何愁可言?何有不快之念?此时,作者已从逃逸规避的心态上升到了与自然融合的境界。

  距离上由远而近,时间上由昼而夜,最后在阑珊的灯火下,相互对视,发现依然青丝满头、风华正茂,于是,不期然地得出该诗中的最蕴深意的旷达之句:“莫厌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莫厌樽前醉”中的“莫厌”二字,用得厚重而富有张力,它不仅与首联的“共倾三昧酒”遥相呼应,抒发了一种内心深处的豪气,也为结句“相看未白首”作了恰如十分的铺垫,使全诗浑然一体,豪气云霄。此外,“相看未白首”之句,隐约地指出了前途的光明与希望的存在,说明了柳宗元并没有沉湮在悲愤哀怨的泥潭之中,而是在以旷达之情正视着当下的处境。

  于此,有的学者认为该诗的尾联写得甚为凄婉。因为在“未白首”的年龄,本正是为国为民贡献青春与作为的大好时机,而在这样的时机却沉迷于樽中之酒而致使光阴虚度,对大智的柳宗元而言,显然是一种无奈的悲愤,是一种痛苦的挣扎,是一种无声的哭泣。诚然,作为一说,这种理解也无可厚非。

  但是,阅读这首诗时,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在柳宗元所处的中唐时代,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都已相当成熟,而柳宗元在此为何没有遵守律诗绝句的规则?贸然以六句成诗,较之绝句多了两句,较之律诗则少了一联,像这样的非绝非律类诗,在柳宗元诗集中共有4篇,即《独觉》、《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法华寺西亭夜饮》(《杨白花》虽然只有5句,但它已表现出了词曲的风味)。原因为何?许多人为之莫解。其实,这是柳宗元文风中一以贯之的一种对当下主流文化的反叛与背离,对古体诗歌文体的一种光大。因为在柳宗元的4首六句诗中,皆以仄声字入韵,明显地带有古体诗的风味,而在古体诗中是没有句式句数的限制与约束的。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执著与文学样式的创新。

  其实,人是有多面性的。生活之苦尽管无法规避,但也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永远在痛苦之中。婉约中有旷达,旷达中有哀婉,这才能构成一个完整而真实地个体。因此,我们在欣赏某个人的作品时,不能一股脑儿地将其归之为某一个派别,譬如手执铜板铁琶高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可谓是一个彻底的豪放派诗人,但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句则写得让人读而泪落,吟而声咽,其婉约之调并不在易安柳永之下。于此,柳宗元的心态也是一样,痛苦之余不乏旷达,悲婉之后不失豪放,晦涩之中亦有明达。

huá西tíngyǐn--liǔzōngyuán

shùyángtínggòngqīngsānmèijiǔ

ànshuǐliánjiēyuèmínghuāyǒu

yànzūnqiánzuìxiāngkànwèibáishǒu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梅实¹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译文:杨梅结实正是阴雨连绵的时候,天地苍茫一片,时间恰是晚春。
注释:¹梅实:杨梅的果实,俗称杨梅。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愁深楚¹猿(yuán)夜,梦断越鸡晨。
译文:愁深难眠更哪堪楚猿夜啼,好梦易醒禁不住越鸡伺晨。
注释:¹楚、越:泛指江南,这里都是指江南的永州,永州是荆楚的最南端,也是南越的最北处。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海雾¹连南极,江云²暗北津(jīn)³。
译文:雨雾朦朦从海隅直达南极边的尽头,江涛汹汹淹没了北去的渡口。
注释:¹海雾:海上的雾气。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此处借其乡思之苦的意。²江云:江涛如雪,一作“江雪”。³北津:北去的渡口。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sù)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¹。
译文:身上的白衣被江南的梅雨墨染,却不是京城的尘埃所为。
注释:¹“素衣”两句:素衣,白色的衣。这里是化用典故,谢脁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这是说“京洛有许多灰沙,白衣服都被染成黑的了。”柳宗元是反其意而用之。

  首联写实景。梅子成熟时,正是江南晚春季节。阴雨绵绵,大地苍茫一片,这梅雨,有时一下就是十几天,甚至一月余。在这样的季节里,一个长居江南的人也会感到愁闷,更不必说是“俟罪非真吏”的流放囚徒了。对这梅雨中的沉闷更加不适应,更是愁上加愁。作者在这一联写“苍茫”的梅雨,就给诗定下了“忧愁”的基调,这“忧愁”是沉沉地压在诗人的心头,挥不去,驱不散,化不开。颔联写永州之荒凉,夜里能听见猿猴悲啼,早晨被远处的鸡声惊醒,皆言人烟稀少。愁与梦,更是诗人不得志的心态写照。颈联写天气景象,一片朦胧晦暗,恰好是诗人此时境遇的象征。尾联用典。陆机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谢朓诗:“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字面写白色的衣服变成了黑色,但不是京城尘埃所染,而是边城气候。言外之意却是从此入京无份了——政治前途何其渺茫,心里必定愁苦。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借苍茫细雨来抒发作者无边无际的思乡忧愁;蒙蒙、沉沉的细雨,就是作者那深深、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借景抒情,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诗中的一个“愁”、一个“梦”,点化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情与景紧密联在一起,是有独特沉郁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八):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6-197

méi--liǔzōngyuán

méishíyíngshícāngmángzhíwǎnchūn

chóushēnchǔyuánmèngduànyuèchén

hǎiliánnánjiāngyúnànběijīn

jīnjǐnhuàfēiwèijīngchén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miǎo)¹霜露重,晨起行幽谷²
译文: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注释:¹杪秋:晚秋。杪,树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²幽谷:幽深的山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黄叶覆¹溪桥,荒村唯²古木。
译文: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注释:¹覆:遮盖。唯:只有。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寒花¹²寂历³,幽泉断续。
译文: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注释:¹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²疏:稀疏。³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⁴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⁵微:指泉水很小。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机心¹久已忘,何事²惊麋(mí)鹿³
译文: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注释:¹机心:机巧之心,奸诈之心。²何事:为何。³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种珍奇动物。

  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林力,肖剑.《唐诗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143-1145

qiūxiǎoxíngnánjīnghuāngcūn--liǔzōngyuán

miǎoqiūshuāngzhòngchénxíngyōu

huángqiáohuāngcūnwéi

hánhuāshūyōuquánwēiduàn

xīnjiǔwàngshìjīng鹿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溪路千里曲,哀猿(yuán)何处鸣。
译文: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孤臣¹泪已尽,虚(xū)²断肠声³
译文: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
注释:¹孤臣:孤立无援、忧心国事的臣下。²虚作:空作,徒作。³断肠声:指哀猿悲鸣。

  这首诗首句紧承“题中意”而来,从“溪略”写起,使人开篇即进入“溪路千里曲”的山间小溪境界。开篇明义,单刀直入,省去许多闲笔。“千里”极言“溪路”之长,“曲”字极绘“溪路”之形。“千里”而又“曲”,可见“溪路”依山就势、蜿蜒曲折之态。次句点题,写“闻猿”。“哀猿何处鸣?”正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时断时续,此起彼伏,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山势之陡峭,森林之莽苍,“溪路”曲折回旋,山水相连又相隔,尽在不言之中。正因为“溪路千里曲”,故不知“哀猿何处鸣”。“猿”前着一“哀”字,富于感情色彩。诗人此时,正处在寂寞、凄怆、哀怨的心境之中,由情及景,故所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以上两句,一从视觉上写“溪路”,一从听觉上写“猿鸣”,而“千里曲”与“何处鸣”又互相映衬,“入黄溪”后的情景宛然清晰。

  这样写,尚属平常,当读到三四句时,才使人品出“奇趣”来。诗承上,紧扣“闻猿”写感受。君不闻:“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不然,诗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这看似“反常”的写法,却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的惆怅和痛苦。

  此诗头二句写景,景为情设;后二句抒情,情由景生。溶情于景,情景交融,自不必说。妙在抒情不落俗套。苏东坡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诗人闻哀猿长啸,不写“泪沾裳”而说“泪已尽”,不写“肠欲断”而说“肠已断”,由此带出一个掷地有声的“虚”字来—— “虚作断肠声”。就本应“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常理来说,是“反常”;就实际“孤臣泪已尽”的心境来说,又是“合道”—— 合乎泪尽愈苦之道。所谓“翻出新意”,所谓“奇趣”,正在这“反常合道”之中。诗人所以“自放山泽间”,原是为了借山水以遣悲怀,然而结果正如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掩卷沉思,诗人遭遇之不幸,生活之痛苦,情思之含蓄,寄慨之深远,都包孕在这二十字之中。诗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周萧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06月:520

huángwényuán--liǔzōngyuán

qiānāiyuánchùmíng

chénlèijǐnzuòduàncháng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