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白马金鞍(ān)¹从武皇²,旌(jīng)(qí)³十万宿长杨
译文: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
注释:¹鞍: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²武皇:汉武帝刘彻,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³旌旗:旗帜,这里借指军士。⁴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楼头小妇鸣筝¹坐,遥见飞尘²入建章³
译文: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
注释:¹鸣筝:弹奏筝曲。²飞尘:飞扬的尘土。³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驰道¹杨花满御沟²,红妆缦(màn)(wǎn)³上青楼。
译文:大军从驰道回来,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
注释:¹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²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³红妆漫绾: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绾,盘绕起来打结。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金章紫绶¹千馀骑(jì)²,夫婿朝回初拜侯³
译文: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
注释:¹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²骑:一人一马称为一骑。³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侯,侯爵。

  《青楼曲二首》的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这可从《青楼曲二首》的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6-127

qīnglóuèrshǒu--wángchānglíng

báijīnāncónghuángjīngshíwàn宿zhǎngyáng

lóutóuxiǎomíngzhēngzuòyáojiànfēichénjiànzhāng

chídàoyánghuāmǎngōuhóngzhuāngmànwǎnshàngqīnglóu

jīnzhāngshòuqiān婿cháohuíchūbàihóu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钱塘江¹(pàn)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²花。
译文:钱塘江边是谁的家乡呢?江上的女孩全部都漂亮如花。
注释:浣:洗濯 。纱:棉、丝织物的通称。¹钱塘江:在今浙江。²胜:超过,胜过。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吴王¹在时不得出²,今日公然³来浣(huàn)纱。
译文:好色的吴王统治时她们不敢出门,如今却毫无顾忌地到春江洗纱。
注释:¹吴王:特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夫差。²不得出:不能出。因夫差好色,越王勾践曾献美女西施与他,以乱吴国之政。据说西施本是越国的一个浣纱女,故说“吴王在时不得出”。³公然:毫无顾忌,公开地。
此诗描绘了一幅十分迷人的图画:一群比鲜花还要美丽的女子在碧绿的江水中浣洗着轻纱,她们欢歌笑语,如花的脸庞映着碧绿的江水和水中的轻纱。诗的前二句写诗人在钱塘江畔看到了“胜花”的女子,情不自禁地问起这些女子是谁家的女儿,是从正面对钱塘女儿进行热烈赞美。其中,“是谁家”三字的用意并不是在询问这些女子是谁家的女儿,而是用反诘的方式来表达对钱塘女儿的赞美,充满了惊喜赞叹的感情;同时,诗人只用“胜花”二字写女子之美,简洁而形象。紧接着,诗人并不是顺势对女子的美做进一步的具体描绘,而是把笔宕开,引用历史故事对女子进行赞美,用浣纱将浣纱女与西施之联系起来的同时在同中求异,在异同之间略作点拨,在平白明快的话语中注入耐人品味的意蕴,表现浣纱女胜过西施的命运,显出巧妙和深曲,使全诗在赞美钱塘女儿的同时,又对历代的荒淫统治者进行了讽刺,丰富了全诗的内容。其中,“吴王在时不得出”一句在遗憾中传出对“公然来浣纱”的女子的庆幸,曲折深蕴而又留有空白;“公然”二字则不仅表现了女子们浣纱时的喜悦心情,还含着诗人对世事清平的由衷赞美。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年01月第1版:245-246
2、 霍松林 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5月第1版:111-112

huànshā--wángchānglíng

qiántángjiāngpànshìshuíjiājiāngshàngérquánshènghuā

wángzàishíchūjīngōngránláihuànshā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莫道¹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²
译文:不要说秋江离别使人难堪,明日解缆开船便驶向长安。
注释:¹莫道:不要说。²是长安:就要到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吴姬(jī)¹²舞留君³醉,随意青枫(fēng)白露寒。
译文:看吴姬轻歌曼舞你我尽情酣饮,不要去管青枫白露秋夜凄寒。
注释:¹吴姬:吴地的侍妾。²缓:慢。³君:李评事。⁴随:任随。

  诗写得很别致。对于友人的离去,他送过一次之后,离情别绪更加浓烈,于是就趁着友人还没起程,又摆下酒宴安排歌舞,与之“重别”。按照常情,这次相别,一定是两情相依恋恋不舍,“骊歌愁绝不忍听”。但是诗人为了减轻朋友的痛苦,却抢在前面先说:“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秋江离别”,在读书人心中,似乎早就有许多伤情的沉淀,其“难忍之情”恐怕是公认的。何况目下,又是他和李评事遇到的现实。然而诗人却不让说这些,用“莫道”一下子把话题引向他处。说你明日就踏上去往长安的路途,哪里有什么难?既然不难,当然也就不要说什么难了。这话是极巧妙的。友人明日登程,可逗留的时间很短。诗人抓庄这一点,把离别之快转换成了走得容易:把不忍分离之“难”的内涵完全抽去了。这样,“秋江离别”便无“难”可言,且以人们乐意接受的姿态出现在面前。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诗人以诙谐的巧言把李评事的思绪引升之后,便开始热情地劝他开怀畅饮,尽欢至醉了,说出来的都是热情话,没有吐出半个愁字。但是不言愁并不等于不存在愁。诗人所以不言,正表明他内心藏着深深的愁情,也正是因为他有愁情,才偏偏让人“莫道”,怕朋友勾起愁绪。而怕朋友愁自己就强压愁绪这种作法又使人感到了昌龄对朋友的一腔挚情。

  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他在芙蓉楼送辛渐,是话别通宵。这次送李评事,是一别再别。同是相别之情,表现方法却不一样。《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先是“寒雨”、“楚云”给蒙上一层愁网,然后在感情逆转中,更显其光明磊落之心;这首“重别李评事”,则是在欢情的推进里显现抑制的别绪。近人刘拜山评论说:“别在明朝,留在今宵,而今宵之缓舞延歌,正为明朝之远别,特见缠绵至深。”这“缠编”之情,说穿了,还是首句中“秋江离别难”的那个“难”字。诗人有意压它,反使它更加明显。看来诗人是很幢得反作用这个理的。

  诗以逆振开篇,接下第二句正说“不难”.第三句因“不难”故以吴姬缓舞留醉,第四句既醉则忘情而适意。全诗借第一句逆振取势,语意顺流而下,婉曲的表达出对友人依恋之情。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116页
2、 蔡干军.近代唐诗例解 第四辑 第九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12:第53页

zhòngbiépíngshì--wángchānglíng

dàoqiūjiāngbiénánzhōuchuánmíngshìzhǎngān

huǎnliújūnzuìsuíqīngfēngbáihán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¹夜静百花²香,欲卷珠帘³春恨长。
译文:西宫夜晚寂静,百花飘香,想要卷起珠帘外出赏花,又怕春恨绵绵徒增烦恼。
注释:¹西宫:中国封建时代皇帝的妃嫔住的地方。²百花:各种花的总称。百为约数。³珠帘:用线穿成一条条垂直串珠构成的帘幕。⁴恨:怨恨。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斜抱云和¹深见月,朦(méng)(lóng)²树色隐昭(zhāo)³
译文:斜抱着云和在月下独自凝望夜空,只看见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不见昭阳宫。
注释:¹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²朦胧: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³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这里,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照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为一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女,竟然还没有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

  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这时,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问题是她为什么始而欲卷,终于不卷呢,该句内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原因为: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间难熬,愁恨难遣。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看来,她是一位有音乐素养的少女,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可是,欲弹辄止,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罢了。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可以与这句诗合参的有崔国辅的《古意·净扫黄金阶》“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些诗句,所写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

  诗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这与作者另一首《长信秋词》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句中点出南宫的意义是相同的。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这时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1-123页

西gōngchūnyuàn--wángchānglíng

西gōngjìngbǎihuāxiāngjuǎnzhūliánchūnhènzhǎng

xiébàoyúnshēnjiànyuèménglóngshùyǐnzhāoyáng

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
西陵¹²年少³,送客过长亭
译文:西陵的一位少年游侠,在长亭为他人饯行。
注释:¹西陵:汉代帝王陵墓大多在京城长安西北,故称西陵。²侠:侠客。³年少:年龄少小。年轻。⁴送客:送别宾客。⁵过长亭:走过长亭。有说‘短长亭’。即短亭和长亭。古代设在路旁的亭舍,供行人休息或离人饯别之用。长亭:古时每十里所设供行人休憩的驿亭。
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青槐(huái)¹²两路³,白马如流星
译文:在那青槐夹道的驿路上,呈报紧急公文的信使骑着白马如同流星一样飞驰而过。
注释:¹青槐:今称国槐。蝶形花科槐属植物,喜光、耐旱、萌芽力强,可用作药材。²夹:夹道于。³两路:上行和下行两条道路。⁴流星:夜晚快速飞越天空的辉亮星体。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闻道¹羽书²急,单(chán)³井陉(xíng)
译文:听说这是一道来自边关的紧急军事文书,传来了匈奴侵扰井陉的消息。
注释:¹闻道:听说。²羽书:即羽檄,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³单于: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始创于匈奴著名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后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⁴寇:寇犯。侵略。⁵井陉:位于河北山西交界的太行山上,在今河北井陉县。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乃冀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以路险难行著称。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气高¹²赴难³,谁顾燕山铭
译文:少年得知后浩气冲天赶赴危难,立志要像窦宪那样驱逐鞑虏,“刻石燕然”。
注释:¹气高:气节高尚。胸满气喘不平,义同息高。²轻:轻视。看轻。³赴难:赶赴危难或国难。⁴谁顾:谁人顾得上。顾,顾及,眷念。⁵燕山铭:又称燕然铭,即燕然山铭。指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泛指歌颂边功的文字。
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白花原头¹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译文:在百花的源头望着京城的方向,黄河的水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流尽。
注释:¹原头:源头。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穷秋旷野¹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译文:这片空旷的地方没有行人经过,我得看到从东边过来的马匹才能知道是谁来了。
注释:¹旷野:空旷的原野。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香帏(wéi)¹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译文:春风吹动帐子阵阵花香飘入楼中,调高音调去弹筝以排解夜里愁怀。
注释:¹香帏:芳香艳丽的帏帐。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肠断关山不解说¹,依依残月下帘钩。
译文:为远隔关山的人肠断却又说不清,不知不觉残月已经移到帘钩之下。
注释:¹不解说:说不清楚。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¹有住桂阳²,亦如巢林鸟³
译文:何九又客住郴州郡城,就好像筑巢于林的候鸟。
注释:何九:名字里贯不详,时亦客郴州。¹客:指何九。²桂阳:唐之郴州,隋为桂阳郡,在今湖南郴县。³巢林鸟:喻何九之暂时牺止郴州。
罍觞且终宴,功业会未了。
(léi)(shāng)¹²终宴,功业会未了³
译文:收拾酒器宴席就将终结,仕宦之途却并没有完了。
注释:¹罍觞:酒器。²且:将。³功业会未了:谓任宦之途还没有结束。故下文有“门前泊舟楫”之语。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
山月空霁(jì)¹时,江明高楼晓。
译文:山前明月空中天光正映,江河朗明高楼高阁破晓。
注释:¹霁:雨雪过后天气放晴。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门前泊舟楫,行次¹入松筱。
译文:门前停靠大大小小的船只,行营往所深入松竹池瑶。
注释:¹行次:行处。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此意¹投赠君,沧波风袅(niǎo)²
译文:惜别之意寄来赠送于你,江中波纹随风潦潦绕绕。
注释:¹此意:指惜别之意。²袅袅:秋风吹拂。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写自己做客郴州,犹如归巢之鸟起句即饱含深情,表达出友人的热情接待使自己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自己非常感激。句中的比喻非常巧妙,一则将自己喻为鸟,自是有一种不被重用,流落江南的愤慨和失落;一则将郴州喻为巢,真切而形象地表达了友人何九对自己的厚遇。同时,用一个“客”自称,又是双关手法,既指自己己做客郴州,又指自己被贬之身份,含有一种怀才不遇之感,两“客”皆蒙何九厚遇,其谊自不待言,其恩自不须言,所以诗人以“鸟”“林”相喻,显得既含蓄又贴切。

  “罍觞且终宴,功业曾未了。”作者没有详写宴会实况,而是以“且终”写宴会即将结束,暗含着盛宴将尽,忧从中来的意味。但诗人要表达的不是离别的痛苦,他想到的是更深刻的主题,那就是建功立业。这两句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诗人在意的不是别离之伤,而是功业未成之痛。这也是盛唐诗人们的共性,纵览盛唐诗界,从张九龄、陈子昂到高适、岑参,从王维、孟浩然到李白、杜甫,都是胸怀建功立业的抱负。王昌龄此时此地,虽然被贬,却依然保持着这种建立功业的盛唐气象。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前两句写宴后倚楼而望的月下美景,宁静的郴山夜空,下有青翠的群山和碧绿江水,上有空阔的青天和明朗的月光,江边高楼便也有了生机,且如晨光一般明朗了。这是诗人与友人宴后伫立楼头所见郴城之美景。后两句接着写主客下楼行舟夜行,眼见得椰城景色美不胜收。顺流而下,不知了多久,也不知行了多远,如渔人入桃花源一般进入一片诗意的松竹之地。读者无从知晓主客在舟中的言谈,但从此景来看,两人一定是情深意切,谈得推推心置腹。诗人不愧为“诗家天子”,他并没有将宴后乘舟夜游写尽,只是写出出行前与行止时情景,一路的风景及言谈藏于诗外了,任由读者自己去想象。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这是全诗的主旨,“此意”自是两人在舟中所谈之意,虽未明言,但诗人在“功业曾未了”中已经暗示了,读者完全可以推断出,此处的“意”即是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以此赠与友人何九,既是勉人又是自勉。这与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滕子京相似。由此可见,古代文人骚客的胸襟抱负很大,他们并不以个人得失为意,而是以天下为己任。“沧波风袅袅”既是指主客在江边交谈时所见到的水波和所感受到的夜风,又是暗示现实的清冷。寄寓着诗人对现实环境难以实现理想的担忧,从而将内心的热情与现实的冷酷融为一体了。读者由此诗可以看到诗人王昌龄的内心世界,其实,这也是古代众多迁客骚人的共性,他们总是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

  全诗写景真切如画,抒情真挚如酒,传意真实如在眼前。

参考资料:
1、 何忠朝主编.林邑雅韵:华文出版社,2010.12:21-22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武陵¹溪口驻扁舟²,溪水随君向北流。
译文:小船停泊在武陵溪口,溪水还要陪伴您向北奔流。
注释:泸溪:位于湖南省西部。¹武陵:武陵县(今湖北竹溪县),这里指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地区。武陵溪口即卢溪。²驻扁舟:小船停泊在渡口。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行到荆(jīng)¹上三峡²,莫将³孤月对猿愁。
译文:当你驶过荆门进入三峡的时候,切莫同孤月一样,听着猿的悲啼发愁。

  此诗前两句写溪口送别,寓己相送之怀,别情与溪水俱长;后两句设想友人远行之累,劝慰友人要宽解自己。此诗连用五个地名,但其诗如行云流水,毫无板滞之感;融情入景,琅琅上口,百读不厌。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写这位朋友自卢溪别后,已来到武陵溪口,沅江的水,流到溪口,称为溪水,他乘的船停在溪口,准备穿过洞庭湖,直奔长江。这时沅江的水仿佛跟着他向北流去,作者送别之情也跟着溪水随友人北流。

  这位朋友是到四川去的,进入长江,就要逆流而上,穿过三峡天险,于是作者又进一步关心起入川的友人,在后两句写下了:“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这两句是想象友人由荆门入三峡的情景。到了荆门,还要沿江西上进入险岩壁立的三峡。这时候“两岸猿声啼不住”,过往的客人听起来就象诉愁啼怨,心情格外紧张。自古以来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民谣。想到这里,作者就劝朋友不要对着孤月听到猿声就发愁。末句笔锋一转,由实景的描写转向虚境意愿的描写,更显别后深情。

  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意不提卢溪送别的事情,把惜别的深情寄寓在友人别后的甘苦上,设想这位友人在旅途中的种种遭遇。整首诗全是为朋友着想,先想到的是远在武陵溪口停着一条友人北去的小船,从中体现出对友人的殷切期望和怀念。在创作手法,上真是另辟蹊径,别具风情。

参考资料:
1、 赵钦一编著. 幼学唐诗100首[M]. 北京:中国书店,1993,24-25.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旷野饶(ráo)¹悲风²,飕(sōu)³黄蒿草。
译文:空旷的原野被凄凉的风声充斥,原野上长满了枯黄的蒿草。
注释:¹饶:多,丰富。²悲风:让人感觉凄凉的风声,也指凄厉的寒风。³飕飕:象声词,指风声。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译文:把马的缰绳系住,我依靠在白杨树上,有谁知道我的怀抱所向呢。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所是同袍¹者,相逢尽衰老。
译文:和那些同胞相逢的时候我们都衰老年高。
注释:¹同袍:同胞挚友。《诗经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北登汉家陵¹,南望长安道。
译文:向北登上汉家的陵墓,又向南眺望长安的大道。
注释:¹汉家陵:汉代皇帝的陵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wú)鼠窠(kē)¹
译文:陵墓下面有枯树根,有鼯鼠的巢穴。
注释:¹窼:巢穴。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高皇¹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译文:刘邦的子孙已经无处可寻了,陵墓前千百年也没有人经过。
注释:¹高皇: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宝玉频发掘,精灵¹其奈何。
译文:陵墓中的宝玉频频被盗掘,神明又能怎么办呢。
注释:¹精灵:神仙精怪。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人生须达命¹,有酒且长歌²
译文:人应该对命运保持通达,有酒的时候就该放声高歌。
注释:¹达命:知命,通达生命。²长歌:放声高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